用脑过度,心力交竭,这是可能的.
根据相关资料:周兴嗣博学善属文,但再看看他的任务和完成情况——皇帝让人从王羲之碑文中拓印了1000年不重复的字,让周兴嗣“韵之”(就是连缀成文,能押韵便于朗诵).周兴嗣怎么做的?他一夜间完成,一千字,互不重复,连缀成文,韵脚流畅,更可怕的是四字成句之后,还包含儒学伦理、自然常识等“微言大义”,这该是一种怎样“烧脑”的工程啊?!我们不必试着去做,就是想像一下这其中的难度,我想也就不理解所谓“一夜须发皆白”了.
从“三不朽”的角度来说,他值了,他当时虽以文见称,但时间已经检验并证明了《千字文》的魅力,也证明了他那一夜付出的价值.
以下供参考:
周兴嗣,生年不详,卒于梁武帝普通二年.世居姑熟(今安徽当涂),博学善属文.武帝时,拜安成王国侍郎.帝每令兴嗣为文,如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次韵王义之书千字文.每奏,辄称善.官终给事中.兴嗣撰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又作有文集十卷,(《梁书》及《两唐书志》)传于世.但流传最广、最久远的,则是《千字文》.
当年,梁武帝为教育子辈,令殷铁石在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书用.但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联属,不好记忆,他就召周兴嗣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用了一个晚上,就编好进呈武帝.这便是传至今日的《千字文》.全文以儒学理论为纲、穿插诸多常识,用四字韵语写出,很适于儿童诵读,后来就成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启蒙教材.宋明以后直至清末,《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一起,构成了我国人民最基础的“三、百、千”启蒙读物.旧有打油诗云:“学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此之谓也!不仅汉民族用作儿童启蒙教材,一些兄弟民族也使用,甚至传到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