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小学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陈雅卿的问题

  【我们的民族小学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我们的民族小学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1回答
2020-04-10 01:46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师国栋

  第一次读《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便被那色彩绚丽而又朴素自然的文字深深吸引.读着读着,

  一会儿仿佛是在欣赏一幅多彩的画,一会儿又像是听着一曲动听的歌.课文字里行间洋溢出的和谐之美,

  让人心生许多感动.真是一篇值得学生用心品读的好课文!

  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在原作中为“民族小学”

  ,选进教科书时编者加上了“我们”

  ,这样深化了课

  题的内涵,还巧妙地把读者和文本联系起来,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我们”

  ,可以指民族小学的孩子们,

  也可以包括欢唱的小鸟、山林里的动物朋友和大青树、凤尾竹,往大了说,还包括所有读者,甚至可以指

  全国人民.让学生细细地读一读课题,定能拉近和文本的距离,更好地进入文本.此外,

  “民族小学”对于

  学生来说既新奇又亲切,可以此为线,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朗读课文时找到文中表现民族小学特点的词

  句.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的情景,虽然只有四句话,但每句话的画面感都非常强,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第一句,将状语“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

  路上”

  前置,

  第四句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

  向敬爱的老师问好,

  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

  排比手法的运用,都使得所描绘的景物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四句话角度不同,但连起来却形成了一组近乎

  完美的景象.开满各色野花的小路和穿着民族服装的小学生,对小鸟的关爱、对教师的敬爱和对祖国的热

  爱,

  处处都体现着美,

  一种和谐自然的美.

  正如第一自然段后泡泡框里的提示

  “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

  此时学生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朗读,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

  ‘当,当当!当,当当!

  ’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

  ”这句话为第二自然段,作用主要有三:一是用声

  音连接画面,巧妙过渡到下文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二是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一个表现;三是再次体现了

  和谐之美.的确,在课文勾勒的意境里,这样的钟声比任何现代化的铃声都更加自然、悦耳.

  第三自然段前五句描写孩子们上课学习的情景,第六句描写下课游戏的场面,写上课情景的语句都紧

  紧围绕着“那声音真好听!

  ”

  .民族小学的孩子读课文也许不够标准、有感情,但想到这是一群不同民族的

  孩子,他们语言不同,习惯不同;这是在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一个有些落后的云南小山村,谁都会认为

  这声音是最好听的.课文用众多笔墨写窗外安静的场面和动物们听课的情景无疑也说明了这一点.作者吴

  然就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道:

  “不论是谁,在那样偏远的、靠近国境线的小学里,听到孩子们稚嫩的、唱

  歌一样的读书声,你不能不感动,那是多么好听的声音啊

  !

  ”所以,

  “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

  花朵上,

  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

  这些不可思议的语句展现出的是一种和谐的美,

  而这美的背后是作者

  对民族小学浓浓的爱.理解到这里,可以让学生在用好听的声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默读全文,读出文字背

  后作者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段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以两句诗意的语言展现出来.和第一自然段相似,这两句话也勾勒

  出一个现场感很强的画面.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对民族小学的赞美和自豪感,体会到这是一

  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

  “

  古老的铜钟,

  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

  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学生背下这段美丽的文字,或许他们会因为脑海里记住了这个意象而产生更多对云南的向往,又或许他们

2020-04-10 01:48:17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