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理解诗歌内容,然后认真阅读诗句的颈联,理解是句的含义,根据诗句的含义鉴赏诗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的颔联“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意思是“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当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热”,“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赤日行天午不知”,通过“光”来反映它的绿荫萋萋、一片苍翠的景象,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运用侧面描写来写竹;诗歌的颈联“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声簌簌”、“叶离离”,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感,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然后结合诗歌尾联领悟诗人的情感,尾联“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意思是“退归闲暇的时候,我经常来这里,来的时候仍然随身带着枕头和竹席,好随地安眠”,最后两句抒情,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想望,希望“官闲”是经常到此“枕簟”.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试题的“竹”字.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抒写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参考答案:
(1)
①侧面描写.颔联是侧面描写,上句以风写竹,下句以日写竹,突出绿荫萋萋、一片苍翠的清凉景象;
②动静结合、视听结合.颈联上句以“簌簌”脱落的笋壳声描写新竹拔节生长的动作,是动态描写;下句以“离离”之姿写竹子繁茂的枝叶,是静态描写.作者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
(2)
诗人在尾联写道,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间,逍遥自在;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抒写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翻译:
竹初种时,用棘条编成篱笆,小心谨慎保护好新竹,新竹长成,碧绿浓荫,倒映在水之涟漪中.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当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热.笋壳脱落时,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竹子拔节时,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退归闲暇的时候,我经常来这里,来的时候仍然随身带着枕头和竹席,好随地安眠.
赏析:
诗的形象性很重要,咏物诗更是如此.一株树,一竿竹,一朵花,看起来是静止的东西,比较平常,但有才华的诗人,通过艺术的语言,从各个侧面,以恰当的描画把它形象地表达出来,就会把景物写活,从而“静止”的东西也会变得栩栩如生.陆游这首咏竹诗,正是以“多侧面”的形象性描写,赋予“东湖新竹”以生命.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一连五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第二句“寒碧映涟漪”,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意.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第四句“赤日行天午不知”,通过“光”来反映它的绿荫萋萋、一片苍翠的景象.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最后两句抒情,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想望,希望“官闲”是经常到此“枕簟”.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试题的“竹”字.这首诗由于在形象性方面着意求工,诗意也就更加清新传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