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疑邻窃斧的问题的答案语文单元目标达成测试卷八年级上期末-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马书根的问题

  文言文疑邻窃斧的问题的答案语文单元目标达成测试卷八年级上期末测试六

  文言文疑邻窃斧的问题的答案

  语文单元目标达成测试卷八年级上期末测试六

1回答
2020-04-20 00:47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刘海强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的门客们编纂的一部著作,共26篇,属杂家.该书保存了不少先秦的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据说书成之后曾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者赏千金,以此也可知其文学价值.

  这则寓言故事生动地说明,情感的变化往往对理性的判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疑邻窃鈇注音:yílínqìefū

  《吕世春秋去尤》原文:人有亡斧者①.,意其邻之子⑤.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②.,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⑥.而不窃斧也③..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④..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⑦..①.鈇(fū):通“斧”.

  ②.颜色:脸上的神色表情.

  ③.无为而不:没有一样不像.

  ④.抇其谷:掘.谷:山谷,山沟.

  ⑤.意:通“臆”,猜测.

  ⑥.为(wéi):动作,做法.

  ⑦.有所尤:即被偏见所蒙蔽.尤,通“囿(yòu)”,局限.要点导引: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不可以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不然会产生严重可笑的后果.从前有个丢了一把斧子的人.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人;看那人的脸色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人.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水沟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变的不是邻居的儿子,而是自己的心态.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

2020-04-20 00:49:3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