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对古代孝文化的理解往传统孝观念在淡薄这一方面说
现代对古代孝文化的理解
往传统孝观念在淡薄这一方面说
现代对古代孝文化的理解往传统孝观念在淡薄这一方面说
现代对古代孝文化的理解
往传统孝观念在淡薄这一方面说
“百善孝为先.”长期以来,这句俗语体现着民众对孝在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体会.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中国的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成为焦点,家庭养老模式又被提到新的高度,那么支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理念,孝文化的重塑成为历史的要求.拙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追本溯源,继承传统精华,力求使其同今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并在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道德,更好地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1.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内涵
1.1孝文化的历史渊源.何为孝?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价值体系中,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在语源学意义上,孝的基本含义是敬老养老、事亲善行.《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合成的一个会意字.后来,“孝”的古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吻合,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据史料记载,孝观念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人类家庭血缘关系、社会政治伦理关系都存在着一个历史的进程.孝观念是伴随着父系制家庭以及父子关系的明确而产生的.孝作为一种伦理观念正式形成于西周时代,在“敬天明德”思想的指导下,孝成为西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伦理价值观念.孝最初是从尊祖祭祖的宗教情怀中发展而来的.孝的初始含义一是尊祖敬宗,在周代至春秋时期,其主要含义是尊祖,并且施孝的主要方式是祭祀.孝的初始含义二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这是出于生命崇拜.春秋至战国之际,孝由其初始含义向善事父母转变,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社会意识、家庭结构的变化相一致的.
中国古代孝道有许多安老、养老、敬老的思想和实施方法.经过儒家的阐释发挥,使“善事父母”最终成为“孝”的核心甚至唯一内容.孔子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老”是孔子的重要社会思想.孔子的孝论不仅包括孝养,还包括敬亲,它强调的是一种根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亲情.《为政》篇记载,子游问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安老”思想.首先,他把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从人的本性上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中国传统孝道中许多养老敬老的思想和措施,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能是一种社会理想,但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思想文化传统.
1.2孝文化的内涵.孝文化包括三方面:养老、敬老、送老(送终).养老,物质上奉养.这种奉养要求子女将最好的东西奉献给老年人,使其饱食暖衣,营养充足,是谓“善养”.敬老,精神上尊老.指在社会上要形成尊老的风气.送老,依礼送葬.当老人百年之后,依据礼仪为其送葬、尽孝.
简言之,孝文化是涵盖一切关于孝的思想观念、理论制度、行为规范、文艺作品及相关民风民俗的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包含了许多宝贵的精华内容.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对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孝文化的现代意义及挑战
2.1孝文化的现代意义.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传统孝文化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家庭养老中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怀.不可否认,传统孝文化的社会作用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体现出来的,使这种文化披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从伦理的视觉来看,孝道中的孝亲思想不能说是封建社会独有的思想文化,而是一个跨时空的永恒伦理课题,其精华成分,体现了对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首先,有助于老年人“老有所养”.孝文化首倡“养老”,这是孝文化对子女的最基本要求.古人云:“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这就要求,当父母在世时子女应尽奉养责任.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国家无力承担更多的养老经济责任的前提下,这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前提.对于今天城镇的低收入老人及广大农村无收入老人,在中国传统孝道的教化下,这种养老思想无疑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老人能在生活上得到子女细心的照顾,使他们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
其次,有助于老年人“情有所寄”.孝文化倡导“敬老”,即让老年人精神上得到慰藉,感情上有所寄托.因为老年人的生活不单单是物质上的满足,当其物质生活基本满足后,他们更需要晚辈的尊重.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也认为,“爱而不敬,兽禽之也.”因此,养亲必敬,只养而不敬,就不是真孝.今天对老人的孝更侧重敬老方面,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多数老年人能衣食无忧,他们更需要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真正精神上的愉悦和尊敬.在传统孝道的教化下,老人在得到子女生活照顾的同时,能享受到天伦之乐带来的精神愉悦,同时能凭借自己的人生阅历给与子女适当的生活指导,这样不但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同时也达到了老有所用的目的.
最后,有助于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状况必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程度.而家庭内部的和谐不仅仅是晚辈对长辈的关系,而且还有平辈之间的关系,亦即孝文化包含“孝悌”之意.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孟子也认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在封建社会早期阶段,由于孝道的约束,养成了人们温顺、礼让、兼爱的性格,在现代社会,这些“孝”的积极因素有利于使一个人向着《论语》所言的“温、良、恭、俭、让”发展,使之成为社会稳定和谐的积极力量.
2.2当今社会中孝文化遇到的挑战.面对现实,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追求个性解放,及我国教育制度的缺失,人们伦理道德观念的减弱,家庭养老观念淡漠,传统孝德遭到了中断和失落.我国家庭养老出现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近年来家庭赡养纠纷增加,有的甚至发展到刑事案件.老人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那些高龄、多病、无收入、无配偶、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的赡养问题更是困难重重.而对那些自身有经济收入,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而言,他们更多的是感到子辈对自己的冷落,感到的是精神赡养的间断.子女对老人往往是使用多,关心少,缺乏情感交流,使老人倍感孤独、凄凉.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不仅仅表达了儿女的心声,也是寂寞父母的念头,它更包含了子女对父母孝之“缺失”的普泛性存在.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不孝”反映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