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十分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电子信息技术和种类繁多的电子产品,广泛渗入国防、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产、科研、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与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近20年来,电子工业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看下面的几组数据:
--电子工业总产值:1979年81.3亿元,1998年预计实现电子工业总产值4800亿元,19年增长了58倍,平均年递增23.9%;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也从1978年的1.4%,上升为6.5%;
电子工业利税总额:1979年3.4亿元,1998年230亿元,19年增长66.6倍,平均年递增24.8%;
--电子产品出口:1980年电子产品出口额只有1000万美元,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预计1998年出口额可达到300亿美元(海关统计),18年增长3000倍,1996年出口21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14.4%,成为拉动我国出口的增长的支柱产品.
--电子产品结构:电子工业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类三大类的比重:1980年为17:22:61;1990年为14:53:33;1998年10月变化为38.8:32.6:28.6.投资类产品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动力,从以元器件为主,到消费者类为主,再到投资类产品为主,樗着我国电子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为四化服务能力大为提高.
--主要电子产品生产与供应:据对当前生产的20种主要电子产品统计分析,1988与1980年相比,有13种是当年不能生产的新增产品,有7种继续生产的产品,年产量也分别增长了几十倍到几百倍(如彩电增长780倍).当时进入家庭的主要是收音机,单录机、彩电都是稀罕东西,现在从彩电、冰箱到家用电脑,从VCD、高档音响和种类繁多的小家电,已成为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用品.程控交换机、高档微机、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高科技电子产品研制生产,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为四化建设和信息化提供装备的能力,有了得大提高.
--电子工业在世界的排位:1980年,中国电子工业在规模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第位,现在已居第位,成为世界电子工业大国.
--电子工业的建设与技改投资:电子工业的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但是从国家的投入看却是很小的,"六五"期间完基建和技改投资87.3亿元,占国家总投资的1.1%;"七五"期间完基建和技改投资114.29亿元,占国家总投资的0.7%."八五"期间完成基建和技改投资340.1亿元,占国家总投资的0.5%.三个五年计划合计国家对电子工业的基建和技改投资575.69亿元,不及国家对有的产业一年乃至一个项目的投资.
从这些令人瞩目的数字告诉我们,电子工业是个实现高速发展的产业,是个以低投入实现高产出产业,是个对既对推进四化建设又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产业.电子工业的辉煌成就,令国人振奋,使业界自豪.我们可以豪迈地向全国和世界宣称:20年改革开放,中国电子工业实现了历史的跨越!
中国电子工业的成就,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电子工业历届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改革开放20年的进程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铁映、邹家华、胡启立在内的七位老领导,先后担任电子(机械电子)工业部部长,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带领电子工业广大干部职工,不断开拓进取,出色完成了每个时期的战略任务和发展目标,谱写了各有千秋的历史篇章,共同造就了今日的辉煌.
回顾20年的电子工业的发展轨迹,有以下几项重大决策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对电子工业改革与发展全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电子工业在总体上或某些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腾飞.
一、产业发展模式从以军为主,转向军民结合、以民为主
中国电子工业是因国防建设的需要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原电子工业部的直属企业,从其建立之日起,长期坚持"以军为主"的方针,不生产或很少生产民品.60年代初生产民用电子产品曾被批评为"不务正业",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一伙提出"四机部只管军用",更加严厉地限制了部直属电子企业的民品发展.70年代,尽管提出了"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等口号,但因从部的领导机关到军工企业,对过去因搞民品受到的种种批评和指责都心有余悸,所以部属企业发展民品仍一直迈不开步子,民品产值长期在占电子工业总产值20%左右徘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全国电子工业的民品产值提高到78.4%,而作为电子工业主力军的部直属企业,民品仍然只占27%,其中雷达和指挥仪企业分别只占7.3%和1%.随着军品定货连续大幅度下降,以军为主的企业任务严重不足,又没有发展民品,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军工企业的困境,四机部作出了加快向民用转移,大力发展民品的决策.1980年10月,召开部属企业民品工作会议,钱敏部长针对企业把民品当成渡难关的"权宜之计",怕重犯"不务正业"的"历史错误"的思想,提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民品没搞上去,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和电子工业的实际情况,电子工业"不再强调以军为主".这一观念的提出,冲破了军工企业搞民品是"不务正业"的思想束缚,促使军工企业打消了顾虑,提高了发展民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要我搞民品"走上了"我要搞民品",这一政策的重大转变,是电子军工企业自1980年民品得到迅速发展的关键.
1981年成立国家机械委,电子工业由军口划归民口,四机部更名为电子工业部.江泽民同志1982年到电子工业部工作,为电子工业"保军转民",加快民品发展作了大量工作.从而,使电子工业的发展模式较快地从以军为主转向了以民为主,从主要为军工服务转向全面为四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这一历史性重大变化的成效表现在:
1、结合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使骨干军工企业迅速形成民品生产能力.1980年开始发展民品时,军工企业大都是"找米下锅",以辅助车间搞一些落地灯、靠背椅之类简单产品.自"六五"计划开始,利用开放的有利条件,引进国外适用技术,对重点军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这些企业建立起各种民用电子产品生产线,有了各自的支柱产品,并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如长虹机械厂生产的"长虹"牌电视机,黄河机械厂生产的"黄河"牌电视机、电冰箱,长岭机械厂生产的"长岭-阿里斯顿"电冰箱,长江机械厂生产的"蝙蝠"牌电风扇,长风机械厂生产的"长风"牌洗衣机等等,成为生产民品的骨干企业.到"六五"末,所有的军工电子企业基本都转到了以民品为主,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保持了行业主力军的地位.
2、对三线企业搬迁调整,使之摆脱困境,提高了生存与发展能力.电子工业到1981年用于三线建设的预算内投资35.7亿元,占同期国家对电子工业总投资的64%,共建设三线企业124个,占部直属企业数的70%.同时各省市还建设小三线企业533个,占地方电子企业的19%.虽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