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中共十六大对刚迈进21世纪的作出了两个清晰而准确的基本判断: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从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国内外环境;机遇和挑战
刚迈入21世纪之时,在十六大清晰而准确地作出两个基本判断:
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人深刻地理解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必将在前进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记自己的历史任务,必将为实现奋斗目标而不动摇.从上述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稳中有变、和中有斗、缓中有紧、喜中有忧,对我国利多于弊.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历了56年的建设,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7位,中国进出口贸易居于世界第3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超过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从整体实力看,中国仍属于国力次强国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老四件”(即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持续了几十年,80年代逐步兴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高级音响)现在已司空见惯,进入21世纪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车、通讯、旅游)正迅猛发展.随着居民消费结构逐年升级,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开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达7180元,增长达3.3倍;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开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达2185元,增长4倍多.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据2005年12月经济普查第三号公报发布,我国2004年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第一产业为13.1%,第二产业为46.3%,第三产业为40.7%.这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仍未达到完全合理和优化.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将对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大动作,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2006-7-2516:25jerry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一)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进程;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