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思想是什么?-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梁琪的问题

  仁爱思想是什么?

  仁爱思想是什么?

1回答
2020-04-24 17:16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唐保兴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而述.对孔子这样的描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之貌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安详.)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同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孔子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时代了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文化多元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使得一部分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或质问,甚至有的人厌恶中国的传统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民族精神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这种莫视传统文化,否定民族历史的行为,确实令人深表遗憾.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想应该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来正视和审视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使传统文化为我们个人的成长进步服务、为当今社会发展服务、为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孔子的儒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含极为丰富,什么是儒学思想的精髓呢?有的人认为“礼”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根本,是其精髓,因为,孔子特别强调人要循规蹈矩,中国人的“礼让三先”、“先礼后宾”、“礼多人不怪”、“克己复礼”等等,究其原因,都是从孔子那里承传下来的,可以说“礼”深入人心,“礼”的思想无处不在.但为什么要循“礼”呢?(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复”不是复辟的意思,而是归复,回复.克己复礼,就是通过“克己”而回归到“礼”的规范行为当中.克己复礼是一个修养的过程.)“礼”的终结关怀——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还是讲的一个人与人的关系,再推而广之就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种关系呢?孔子提出了“仁”,要用“仁爱”之心去对待这些关系.“仁”是核,“礼”是表现形态,也就是说,“仁”通过“礼”而表现出来.就此我们可以认为,“仁爱”是孔子儒学思想的精髓.“仁爱”思想体现的主要内容就是现代我们所讲的人文关系,人性关怀,人性化服务.人们为什么对人性的问题如此敏感呢?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社会、群体能像自己的亲朋好友一样对自己关照、关心、关爱、呵护.“仁爱”思想反应了人的内心需求,是人性需要的张显.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仁爱”思想?“仁爱”思想到底包含着什么内容?对于今天信息化时代和充分张扬个性的时代,孔子的“仁爱”思想到底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这就是我今天与大家要共同探索的问题.

  一、孔子“仁爱”思想提出的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末期,是一大动荡的时期,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当时的社会,那就是“礼坏乐崩”.这就意味着社会的整体结构,如经济、政治、道德、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都处在大破坏、大崩溃之中.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具体地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王室与各诸侯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春秋时期,名义上还存在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周王朝,但事实上周王朝与各诸侯国之间、各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以及各诸侯国内部,都存在着深刻的权力和财产再分配的矛盾,主要就是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土地分配的矛盾.产生资料分配的不公等.这种“公室”与“私室”、“公田”与“私田”的冲突,往往酿成战争和杀戮,以战争或杀戮的手段作为解决这种冲突的形式,结果给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活动带来无穷的痛苦和残酷的灾难.面对这样的形势,孔子出于“仁者爱人”的博大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为避免战争和杀戮,拯救人民的灾难和痛苦,他企图寻求一种新的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这就是把外在战争与杀戮的手段,转化为主体人自身内在的道德意识的提升;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精神,使采取极端的战争等手段,转变为推己及人的道德自律的方法.这种转变的要旨是使暴力消融在道德之中,以道德的约束力来阻止战争暴力的发生,把权力财产的再分配的斗争,转变为道德主体的自限、自律的行为实践.孔子并不是取消春秋时期社会所需要的权力、财产再分配活动,而是希望这种权力、财产再分配活动能在道德理性的范围内进行,以使社会能够在比较正常的运作中,实行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是,法规制度遭到全面的破坏,处于一个无政府状态.当时孔子所面临的客观社会的形势是:一方面作为国家典章、制度、仪式和礼乐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国家、社会又不能没有一定的礼乐典章制度,否则人们就无所遵循.这就需要对旧的礼乐典章制度加以改造,寻求新的理论根据和心性道德的支撑,于是孔子担负了这个时代的任务,对礼乐作出新的解释和理解.孔子发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乎.”(人如果不从仁爱主旨出发,他的礼将如何?人如果不从仁爱主旨出发,它所防崇尚的音乐将是什么样的呢?)、“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必须有内心的反复的修养,从自身的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来警示自己,观察自己与仁爱标准有多大的距离,长久下去,社会就是一个仁爱的社会了)呼吁.

  三是,新的价值观念亟待调整解决.春秋时期,随着“礼坏乐崩”的形势,各种观念也受到激烈的冲击而面临危机.首当其冲的是旧有的、先在的价值观念遭到破坏,原来为了维护周天子、周王朝利益,而牺牲各诸侯国自我利益,为维护家国利益而牺牲个体利益的价值观受到严峻的挑战.各诸侯国的独立意识、个体意识以及为自我的功利意识大大增强,这种意识的增强和扩大,有其合理的方面.因此,一些诸侯国在争霸过程中取得了盟主的地位.这种功利的价值导向,自然很快被各诸侯国所接受,而不断严重地损害着周王朝的利益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共同利益,并由于上行下效,诸侯国内部的大夫亦不断损益诸侯国的共同利益,这样层层扩大,“利”便成社会的较为普遍价值,而破坏着社会的道义.过多的“利”的趋使,使“利”欲膨胀,从而危害了社会和发展与人类的进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主张重仁义而轻功利,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君子与小人之别来区分“义”与“利”,这就意味着高扬“义”而贬斥“利”,以君子的高尚的道德人格与小人低下行为活动作了两极的比较.“义”与君子划等号,“利”与小人划等号.

  概括起来说,孔子为解决当时社会冲突,提出了两个理论原则:一是仁,二是和.仁的功能和价值,不仅是调整生产方式的变革、礼乐典章的改革、观念转变的外在方法、工具和钥匙,而且是和谐此三者的内在原则、原理和规范.“和”既是具体解决冲突的方法,亦是促使对象世界、人类社会继续产生、发展、运动、变化的动力.“仁”、“和”是统一的,“仁”即“和”,“和”即“仁”.“仁爱”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并经后儒的不断充实成为影响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

  二、孔子“天人合一”“仁爱”观的科学内含和现代意义

  孔子和“仁爱”是博大的,是推己及人,推己及天的一种博爱.具体的讲就是“天人合一”.

  我们来看看孔子对“仁爱”简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

2020-04-24 17:20:47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