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诗·无形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访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李胜洪记者钟哲李胜洪,字坌翁,号老胜,湖北荆州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
无言之诗·无形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
——访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李胜洪
记者钟哲
李胜洪,字坌翁,号老胜,湖北荆州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文化部“群星奖”及全国书法刻字艺术展、国际视觉艺术年展评委。
①○记者: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成功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一般人观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指濒于消亡、亟待抢救的文化遗产。中国书法的现状和境况似乎较为乐观:号称书法家的人士成千上万,各地的书法展览纷纷举办……与古琴、昆曲等传承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如此热闹的书法有必要申遗吗?
●李胜洪:确实有不少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认定有两类情况:一种是面临濒危、亟待抢救的文化遗产;一种是历史悠久、非常优秀而有民族特性的文化遗产。书法虽然属于后一种情况,但也存在着潜在的濒危性。因为现代化的进程如同一把双刃剑,我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似乎越来越少;有一些表面看起来也还热闹、红火,却距离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远。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如果不加以充分重视与保护,很快就会面临传承的濒危。如同自然界一样,文化如果没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亦无法得以延续与发展。所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认定方面有所作为,这是全人类思想的进步、智慧的结晶。书法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并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中国书法申遗、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使书法艺术在原生地受到足够重视,从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得到真正的传承与保护;二是有利于把最具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书法艺术推向全世界,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
②○记者:您怎么看待当下书法批评的问题?
●李胜洪:当下的书坛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艺术是需要批评的,没有批评,艺术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就不会得到真正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讲,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使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原动力。严格来讲,“批评”应该是个中性词,说好说坏都可以叫批评,但现在已经变成一个贬义词了。真正的批评家也没有了,因为没有了独立的立场。比如说我是批评家、你是书法家,拿了你的银子还能大骂你吗?!也有人为尊者讳、名者讳,而不敢批评--那么高的职务、那么大的名气,我批评算什么?弄不好还会惹来一身麻烦。要说有批评的话,那就是对古人和古人的作品,反正不会得罪人,所以放得开、无所顾忌。当下还有些人为了某种目的而开展批评: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跟你过不去,你骂我、我骂你,其实那也不是批评,是意气之争。我常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今有那么多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为什么就没有几个真正的批评家呢?现在的批评家,实际上都成了表扬家。在这种情况下,久而久之、大家心照不宣,于是批评变成了表扬或自我表扬、吹捧或互相吹捧,甚至到了厚颜无耻的地步。这种情况对艺术的发展会带来致命伤害,让艺术走向歧途,乃至断送艺术的生命。这里还有个机制的问题。如果这个批评家可以不靠拿别人钱生活,跟评论对象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才能做到公正。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迫切需要真正的艺术批评,也需要产生真正艺术批评的机制和土壤。
③○记者: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是否也面临着发展困境?其前途和生命力何在?
●李胜洪: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汉字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简单说,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艺术,所有的艺术美感都是通过以毛笔为主的工具在书写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汉字运用没有改变,而是书写方式改变了。习惯了敲键盘,笔都很少用了,更不用说拿起毛笔写汉字;即便是书法家或者书法爱好者,平时一般也都是用钢笔、圆珠笔写字。今年4月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72名受访者中,83%的受访者承认写字有困难。这意味着,我们正在成为打字时代的“新文盲”,传承数千年的汉字书写传统正遭遇空前危机。这就是书法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历史证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最有生命力的文字;而书法的生命力在于书写过程中对汉字的艺术表现。其实,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运用毛笔进行书写的情况要比我们好得多。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汉字的书写,尤其中小学阶段用毛笔对汉字的书写,这是一个大问题。虽然书法的实用性逐渐弱化,但其艺术性、欣赏价值却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