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之间的引力之迷?夸克之间的引力到底遵循着什么定律?-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官倩宁的问题

  夸克之间的引力之迷?夸克之间的引力到底遵循着什么定律?

  夸克之间的引力之迷?

  夸克之间的引力到底遵循着什么定律?

1回答
2020-04-25 01:45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石敏超

  最初,人们认为原子核是由电子和不同数量的带正电的叫做质子的粒子所组成.质

  子是由希腊文中的“第一”演化而来的,因为质子被认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然而,

  卢瑟福在剑桥的一位同事詹姆斯·查德威克在1932年发现,原子核还包含另外称为中子

  的粒子,中子几乎具有和质子一样大的质量但没有带电荷;查德威克因此而获得诺贝尔

  奖,并选为剑桥龚维尔和凯尔斯学院(我即为该学院的研究员)院长.后来,他因为和

  其他人不和而辞去院长的职务.一群战后回来的年轻的研究员将许多已占据位置多年的

  老研究员选掉后,曾有过一场激烈的辩论.这是在我去以前发生的;在这场争论尾声的

  1965年我才加入该学院,当时另一位获诺贝尔奖的院长奈维尔·莫特爵士也因类似的争

  论而辞职.

  直到20年以前,人们还总以为质子和中子是“基本”粒子.但是,将质子和另外的

  质子或电子在高速度下碰撞的实验表明,它们事实上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加州理工

  学院的牟雷·盖尔曼将这些粒子命名为夸克.由于对夸克的研究,他获得1969年的诺贝

  尔奖.此名字起源于詹姆斯·约依斯神秘的引语:“ThreequarksforMusterMark!”

  夸克这个字应发夸脱的音,但是最后的字母是k而不是t,通常和拉克(云雀)相押韵.

  存在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夸克——至少有六种以上的“味”,这些味我们分别称之为

  上、下、奇、魅、底和顶.每种味都带有三种“色”,即红、绿和蓝.(必须强调,这

  些术语仅仅是记号:夸克比可见光的波长小得多,所以在通常意义下没有任何颜色.这

  只不过是现代物理学家更富有想像力地去命名新粒子和新现象而已——他们不再将自己

  限制于只用希腊文!)一个质子或中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每个一种颜色.一个质子包

  含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一个中子包含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我们可用其他种

  类的夸克(奇、魅、底和顶)构成粒子,但所有这些都具有大得多的质量,并非常快地

  衰变成质子和中子.

  现在我们知道,不管是原子还是其中的质子和中子都不是不可分的.问题在于什么

  是真正的基本粒子——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构件?由于光波波长比原子的尺度大得

  多,我们不能期望以通常的方法去“看”一个原子的部分,而必须用某些波长短得多的

  东西.正如我们在上一章所看到的,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实际上所有粒子都是波动,

  粒子的能量越高,J则其对应的波动的波长越短.所以,我们能对这个问题给出的最好的

  回答,取决于我们的设想中所能得到多高的粒子能量,因为这决定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多

  小的尺度.这些粒子的能量通常是以称为电子伏特的单位来测量.(在汤姆逊的电子实

  验中,我们看到他用一个电场去加速电子,一个电子从一个伏特的电场所得到的能量即

  是一个电子伏特.)19世纪,当人们知道如何去使用的粒子能量只是由化学反应——诸

  如燃烧——产生的几个电子伏特的低能量时,大家以为原子即是最小的单位.在卢瑟福

  的实验中,α粒子具有几百万电子伏特的能量.更近代,我们知道使用电磁场给粒子提

  供首先是几百万然后是几十亿电子伏特的能量.这样我们知道,20年之前以为是“基本”

  的粒子,原来是由更小的粒子所组成.如果我们用更高的能量时,是否会发现这些粒子

  是由更小的粒子所组成的呢?这一定是可能的.但我们确实有一些理论的根据,相信我

  们已经拥有或者说接近拥有自然界的终极构件的知识.

  用上一章讨论的波粒二象性,包括光和引力的宇宙中的一切都能以粒子来描述.

  这些粒子有一种称为自旋的性质.自旋可以设想成绕着一个轴自转的小陀螺.但这可能

  会引起误会,因为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粒子并没有任何很好定义的轴.粒子的自旋真正

  告诉我们的是,从不同的方向看粒子是什么样子的.一个自旋为0的粒子像一个圆点:从

  任何方向看都一样(图5.1-i).而自旋为1的粒子像一个箭头:从不同方向看是不同的

  (图5.1-ii).只有把当它转过完全的一圈(360°)时,这粒子才显得是一样.自旋为

  2的粒子像个双头的箭头(图5.1-iii):只要转过半圈(180°),看起来便是一样的

  了.类似地,更高自旋的粒子在旋转了整圈的更小的部分后,看起来便是一样的.所有

  这一切都是这样的直截了当,但惊人的事实是,有些粒子转过一圈后,仍然显得不同,

  你必须使其转两整圈!这样的粒子具有1/2的自旋.

  宇宙间所有已知的粒子可以分成两组:组成宇宙中的物质的自旋为1/2的粒子;在

  物质粒子之间引起力的自旋为0、1和2的粒子.物质粒子服从所谓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这

  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在1925年发现的,他并因此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奖.

  他是个模范的理论物理学家,有人这样说,他的存在甚至会使同一城市里的实验出毛病!

  泡利不相容原理是说,两个类似的粒子不能存在于同一个态中,即是说,在不确定性原

  理给出的限制内,它们不能同时具有相同的位置和速度.不相容原理是非常关键的,因

  为它解释了为何物质粒子在自旋为0、1和2的粒子产生的力的影响下不会坍缩成密度非常

  之高的状态的原因:如果物质粒子几乎在相同位置,则它们必须有不同的速度,这意味

  着它们不会长时间存在于同一处.如果世界创生时不相容原理不起作用,夸克将不会形

  成不相连的、很好定义的质子和中子,进而这些也不可能和电子形成不相连的、很好定

  义的原子.所有它们都会坍缩形成大致均匀的稠密的“汤”.

  直到保尔·狄拉克在1928年提出一个理论,人们才对电子和其他自旋1/2的粒子有

  了相当的理解.狄拉克后来被选为剑桥的卢卡逊数学教授(牛顿曾经担任这一教授位置,

  目前我担任此一位置).狄拉克理论是第一种既和量子力学又和狭义相对论相一致的理

  论.它在数学上解释了为何电子具有1/2的自旋,也即为什么将其转一整圈不能、而转

  两整圈才能使它显得和原先一样.它并且预言了电子必须有它的配偶——反电子或正电

  子.1932年正电子的发现证实了狄拉克的理论,他因此获得了1933年的

2020-04-25 01:46:28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