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孙萍的问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②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④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心乐之___;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___;

  ③比出郭___; ④是夕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读【乙】文第②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

  从雷峰塔出发……在___洗脚……在___休息……终点是___。

  (4)【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特点。请结合画线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

1回答
2020-04-26 20:47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董文葆

  (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乐”是意动用法;“犬牙”,名词用作状语;“比”、“是”古今异义.

  (2)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做此题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此题中要注意译好以下的字:“蒙”,包,裹,这里引申为覆盖;“参差”,长短不齐;“披”,散开;“拂”,拂拭,掠过.

  (3)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由此句可知在惠因涧洗脚;在龙井亭休息;终点是潮音堂.

  (4)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景物描写的赏析能力.可以从抓住景物各自的特点、从描写角度的不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来赏析,赏析时注重抓原文字词句,这样更有说服力.

  答案:(1)①以…为乐 (或:感到快乐) ②像狗的牙齿那样  ③及,等到  ④这

  (2)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②树林间月光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3)惠因涧  龙井亭   朝音堂

  (4)示例一: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如【甲】文抓住潭水清澈来写,【乙】文抓住月夜寂静来写.

  示例二:都运用衬托或侧面描写的手法.如【甲】文通过写日光、鱼影来烘托水清,【乙】文通过水声来烘托月夜寂静.

  示例三:都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如【甲】文中“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乙】文中“草木深郁”是静,“流水激激”是动.

2020-04-26 20:52:37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