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澡雪精神悲悯情怀王炜辉迟子建几乎是当下“黑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澡雪精神 悲悯情怀
王炜辉 迟子建几乎是当下“黑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至今写了80部书,其中有7部长篇,最为人熟知的是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她自上个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就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和较高的艺术水准。但与同一时期的作家相比,她却表现出明显的低调。迟子建算得上一个远离圈子的作家,如今仍生活在哈尔滨,书写着寒冷地域中的故事。她用独特而自我的节奏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迟子建更像这个喧嚣时代的“古董”,平时不在北京的圈子里混,手机连微信也用不了。她觉得生活已经够满的了,总要留很多的时间读书,哪怕发发呆。
迟子建以其对自然生命的人文关怀,实现了对文学历史功利性的反抗;对工具理性和消费主义的拒绝,表达了她对和谐自然的生命状态的回归以及对自然神性的深深敬畏,表现出作家的人文意识和悲悯情怀。迟子建是90年代中期最高艺术理想的追望者,这是一贯的风格气韵酿成的艺术果实。给生灵以爱,这最简单的事情一直做下去,就容易获得对生命的大悲悯的品质,就可以抵达文学理想之巅。迟子建的作品中所包含的自然人性的人文生命特征,是当代中国文学中最独特最有意义的东西。
作家王安忆曾说迟子建的作品“意境特别美好,她好像直接从自然里面走出来的”。刘震云认为,迟子建的作品“具有油画色彩、浓郁生活气氛及地域特色”,“从笔法的成熟和现代来讲,她已经在雪地和荒原上远远走过了萧红”。
文如其人,迟子建不仅在她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出对社会人生的人文关爱,在现实中也为弱势群体、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等社会问题奔走呼吁,献计献策。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迟子建,2015年的提案是“加大对救助站的建设,妥善管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2014年的提案是关于中国的历法规范的管理。事实上,她对环保方面也极为关注,“不管怎么争议她,我觉得她做了一个很积极的事。”对于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她这样说道。在哈尔滨生活的迟子建也能够感受到,每年一入冬开暖气之后,雾霾指数经常爆表。“哈尔滨是很美的,冰城嘛,但是很脏的雪特别不应该。供暖企业烧的煤是褐煤,如果没有经过清洗,对空气污染很大。”她也向政府追问过,“我们交的供暖费,前两年还涨了一次,为什么煤的质量在下降,我说这个应该公开一下。”不用智能手机的迟子建,不用“监控”空气质量指数,凭自己的感官就能察觉到,“一到雾霾天眼睛会辣,鼻子也有反应。”
迟子建提倡阅读。2013年她就在政协提案中建议在城市的公共场所设立“阅读角”。她认为,读书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因为生活太庸碌,太繁忙,而且生活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起码读书能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生活。她觉得任何一个人都需要有心灵生活,心灵生活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读书,来自读书的滋养。她说:“你不能总在空中楼阁里面,你是社会当中的人,而且现代社会给作家提供了很多可写的东西,社会生活渗透到作品里面也非常自然。”她希望爱书、读书,做一个爱的读者。
(选自《半月选读》2016年第4期)
【注释】澡雪精神:指通过洗涤清净神志。比喻清除意念中庸俗的东西,使神志、思路保持纯正。
泥 泞
①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②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③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