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的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的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的名词解释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就是资本的社会化!
不要因为有了资本主义这个“对立面”,就否定资本在人类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就否定资本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从资本中引伸出来的剩余价值理论,只是揭示了资本,在人类商品经济社会中,所产生的消极作用的这一方面.
何也?这就是在认识人类商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如何看待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在资本价值以及由这个资本价值,所构成的资本(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精髓,就是从可变资本中,引伸或揭示了资本剥削生产力——劳动力——人的价值——即资本的消极作用的一面.但是,当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信息时代的时候;当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已经大力提倡知识经济的时候;也当人们开始把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发明、自己的技能和自己的才智,作为股份、作为投资,而使生产力独立成为资本的主角的时候,谁还会怀疑生产力,作为资本的积极作用呢?!
资本是一种剥削价值的工具!
资本也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工具!
答案所反映出来的结论,完全取决于你认识资本的角度.
如果,以生产资料为本位去认识资本,那么,你所认识和掌握的资本,就一定是剥削价值的工具.
如果,以生产力为本位去认识资本,那么,你所认识和掌握的资本,就一定是创造价值的工具.
资本社会化的核心涵义,就是在人类商品经济社会中,公有与私有的对立统一.这个对立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在物质方面,就是生产资料资本公有的普遍性,与生产力资本私有的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二是在社会方面,就是资本公有的绝对性,与资本私有的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首先,从物质方面来讲,生产资料与生产力,是构成资本的两个最基本的物质要素.把生产资料与生产力,直接“标的”为资本,是为了资本创造社会价值(包括资本价值和商品价值),做必要的物质准备——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就是为资本创造社会价值(包括资本价值和商品价值),做必要的理论准备.
生产资料公有的普遍性,并不是什么深奥的哲学或政治经济学命题.而是人类社会(更不用说是人类商品经济社会),最普遍和最现实的物质与社会常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最残酷的生产资料私有,莫过于奴隶主义社会;最黑暗的生产资料私有,莫过于封建主义社会;而最“冠冕堂皇”的生产资料私有,莫过于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些社会里,无论用什么“进步”或“文明”的方式,据生产资料为私有的人,他们所占有的私有的生产资料,真的就能够“世袭”制般地私有了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把这首诗,送给那些自以为其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就是“永世”私有的人,则再恰当不过了.
至于,要找什么现实的例证,哪真是举不胜举了.
所谓的生产资料私有,说白了,就是生产力的私有.因为,无论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还是使用权,其权利的大小、运用的质量和得失的结果,都不是取决于生产资料本身.而是取决于生产力,是否有能力、有才智或有条件,去获取和保障这份权利的获得、扩大与享有.
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当今人类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不难看出——所谓的不变资本,恰恰就是生产资料资本;所谓的可变资本,则恰恰就是生产力资本.只不过在诠释生产力资本的社会作用、地位与价值时,应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及其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而有所丰富、有所发展.
实质上,对生产力资本私有的特殊性最简明的解析,就是——只有生产力资本,才能保证资本的增值;也只有生产力资本,才能造成资本陷入保值的窘境,和贬值的困境.因此,在人类商品经济社会里,承认生产力资本私有的特殊性,才是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才是从物质的角度;才是从根本的角度,去尊重生产力——劳动力——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
对于“无产阶级”来讲,生产资料的公有,为自已享有利用生产资料,来创造自身与社会价值,提供了必要的、更为主动的物质与社会条件;而对于“资产阶级”来讲,生产资料的私有,同样也是为自己利用生产资料,来创造自身与社会价值,提供了必要的、自主的物质与社会条件——只不过,前者是侧重于生产资料的使用权;而后者则是侧重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但是,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保证和提高自身的生产力资本的物质质量和资本价值,是其获得、扩大和享有这份权利的核心或基础.不是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企业,其国有资本(生产资料资本)的投资效益低下?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企业,面临其企业破产或被兼并的困境?这个道理,恐怕就不需要太多的解释了吧.
明确生产资料资本公有的普遍性,和生产力资本私有的特殊性的对立统一的原理,就是为了明确地指出——生产资料资本的所有权,以及建立在这个所有权基础之上的使用权,其资本价值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与生产力资本,形成或构成一个必然、稳定和持续的资本价值体系.否则,生产资料作为资本,意图在人类商品经济社会中获得、扩大并享有社会价值(包括资本价值和商品价值)的目的,就根本不可能实现;而生产力资本私有的特殊性,则恰恰给资本——包括生产资料资本,牢牢而深刻地打上了“自己”的价值烙印.这个烙印,对于丰富人类商品经济社会的价值内容、价值结构,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与历史作用.同时,也对人类商品经济社会(包括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作用.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讲,生产力资本对生产资料资本的关系,是一种责任(义务)和权利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所有的人——劳动力——生产力,都可以或有条件据生产资料所具有的权利(包括所有权和使用权)为私有;但是,所有的人——劳动力——生产力,都必须为所据有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这个权利,而承担必要或必然的责任(义务).因此,生产资料资本公有的普遍性,和生产力资本私有的特殊性的对立统一,是寓意于生产力对生产资料的权利与责任(义务)之中的.
其次,资本社会化的核心涵义,在社会方面,就是资本公有的绝对性,和资本私有的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把自己的生产力;把自己的生产资料,毫无条件地给公有了——这个“真理”至少是对大多数,生活在人类商品经济社会的人来讲,是适用的.
问题的关键是——你可以认为,你自己所具有或所特有的生产力的物质质量,与自认为所具有或所特有的生产力的社会价值,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你也可以认为,你所拥有的生产资料的物质质量,与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是世上的“无价之宝”.可是,你千万不要拿你所具有或所特有的“独一无二”的生产力,和你所拥有的“无价之宝”的生产资料,去转化为资本,以便去与构成人类商品经济社会的其他的生产力、其他的生产资料,形成价值交换或价值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否则,你认为或认定的,你所具有或所特有的生产力的物质质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