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老先生研究的是梵文,却成了国学大师?梵文连梵文的主人都不懂!
季羡林老先生研究的是梵文,却成了国学大师?梵文连梵文的主人都不懂!
季羡林老先生研究的是梵文,却成了国学大师?梵文连梵文的主人都不懂!
季羡林老先生研究的是梵文,却成了国学大师?梵文连梵文的主人都不懂!
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过去没有考虑过.我考虑得最多的反而是另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能倒转回去五十年的话,我是否还会走上今天这样一条道路?然而,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复一直是摇摇摆摆,不太明确.这里就先不谈它了.
我现在只谈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我在大学念的是西方文学,以英文为主,辅之以德文和法文.当时清华大学虽然规定了一些必修课,但是学生还可以自由选几门外系的课.我大概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杂家,爱好的范围很广.我选了不少外系的课.其中之一就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另一门是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以《六祖坛经》为课本.我从来就不相信任何宗教.但是对于佛教却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我知道,中国同印度有千丝万缕的文化关系,很想了解一下,只是一直没有得到机会.陈先生的课开扩了我的眼界,增强了我的兴趣.我曾同几个同学拜谒陈先生,请他开梵文课.他明确答复,他不能开.在当时看起来,我在学习梵文方面就算是绝了望.
但是,天底下的事情偶然性有时是会起作用的.大学毕业后,我在故乡里的高中教了一年国文.一方面因为不结合业务;另一方面我初入社会,对有一些现象看不顺眼,那一只已经捏在手里的饭碗大有摇摇欲坠之势,我的心情因而非常沉重.正在这走投无路的关键时刻,天无绝人之路,忽然来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了到德国去学习的可能.德国对梵文的研究,是颇有一点名气的,历史长,名人多,著作丰富,因此有很大的吸引力.各国的梵文学者很多是德国培养出来的,连印度也不例外.有了这样一个机会,我那藏在心中很多年的宿愿一旦满足,喜悦之情是无法形容的.
到了德国,入哥廷根(G?ttingen)大学从瓦尔德施米特(E?Waldschmidt)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他给我出的论文题目是关于印度古代俗语语法变化.从此就打下了我研究佛教混合梵文的基础.苦干了五年,论文通过、口试及格.由于战争,回国有困难,被迫留在那个小城里.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应召从军.他的前任西克(E?Sieg)教授年届八旬,早已退休.这时就出来担任教学工作.实际上只有我一个学生.西克教授是闻名全世界的研究吐火罗文的权威.费了几十年的精力把这种语言读通了的就是他.这位老人,虽然年届耄耋,但是待人亲切和蔼,对我这个异邦的青年更是寄托着极大的希望.他再三敦促我跟他学习吐火罗文和吠陀.我却不过他的美意,就开始学习.这时从比利时来了一个青年学者,专门跟西克教授学习吐火罗文.到了冬天,大雪蔽天,上完课以后,往往已到黄昏时分.我怕天寒路滑,老人路上出危险,经常亲自陪西克先生回家.我扶着他走过白雪皑皑的长街,到了他家门口,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薄暗中,然后才回家.此景此情,到现在已相距四十年,每一忆及,温暖还不禁涌上心头.
当时我的处境并不美妙.在自己的祖国,战火纷飞,几年接不到家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没有东西吃,天天饿得晕头转向,头顶上时时有轰炸机飞过,机声震动全城,仿佛在散布着死亡.我看西克先生并不在意,每天仍然坐在窗前苦读不辍,还要到研究所去给我们上课.我真替他捏一把汗.但是他自己却处之泰然.这当然会影响了我.我也在机声嗡嗡、饥肠辘辘中终日伏案,置生死于度外,焚膏油以继晷,同那些别人认为极端枯燥的死文字拼命.时光一转眼就过去了几个年头.
如果有人要问,我这股干劲是从哪里来的?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简单地列出几个条条,也难免有八股之嫌.我觉得,基础是对这门学科的重要性的认识.但是,个人的兴趣与爱好也决不可缺少.我在大学时就已经逐渐认识到,研究中国思想史、佛教史、艺术史、文学史等等,如果不懂印度这些方面的历史,是很难取得成绩的.中印两国人民有着长期的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历史传统.这个传统需要我们继承与发展.至于个人的兴趣与爱好是与这个认识有联系的,但又不是完全决定于认识.一个人如果真正爱上了一门学科,那么,日日夜夜的艰苦劳动,甚至对身体的某一些折磨,都会欣然忍受,不以为意.
此外,我还想通过对这方面的研究把中国古代在这方面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人们大都认为梵文的研究在中国是一门新学问.拿近代的情况来看,这种看法确实是正确的.宋朝以后,我们同印度的来往逐渐减少.以前作为文化交流中心的佛教,从十一二世纪开始,在印度慢慢衰微,甚至消亡.西方殖民主义东来以后,两国的往还更是受到阻拦.往日如火如荼的文化交流早已烟消火灭.两国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中,什么梵文研究,当然是谈不上了.
但是,在宋代以前,特别是在唐代,情况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在当时,我们研究梵文的人数是比较多、水平是比较高的.印度以外的国家能够同我们并驾齐驱的还不多.可惜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不但印度朋友对于这一点不清楚,连我们自己也不甚了了了.
解放以后,我曾多次访问印度.印度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很多印度学者也积极地探讨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从而从历史上来论证两国人民友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是,就连这一些学者也不了解中国过去对梵文研究有过光荣的传统.因此,我们还有说明解释的必要.前年春天,我又一次访问印度,德里大学开会欢迎我,我在致词中谈到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要比我们现在一般人认为的要早得多.到了海德拉巴,奥思曼大学又开会欢迎我.看来这是一个全校规模的大会,副校长(实际上就是校长)主持并致欢迎词.他在致词中要我讲一讲中国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我乍听之下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大题目我没有准备怎么敢乱讲呢?我临时灵机一动,改换了一个题目,就是中国研究梵文的历史.我讲到,在古代,除了印度以外,研究梵文历史最长、成绩最大的是中国.这一点中外人士注意的不多.我举出了很多的例子.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有一段讲梵文语法(声明)的记载.唐智广的《悉昙字记》是讲梵文字母的.唐义净的《梵语千字文》是很有趣的一部书,它用中国的老办法来讲梵文,它只列举了大约千把个单词:天、地、日、月、阴、阳、圆、距、昼、夜、明、暗、雷、电、风、雨等等,让学梵文的学生背诵.义净在序言中说:“不同旧《千字文》.若兼悉昙章读梵本,一两年间,即堪翻译矣.”我们知道,梵文是同汉文完全不同的语言,语法变化异常复杂,只学习一些单词儿,就能胜任翻译吗?但是,义净那种乐观的精神,我是非常欣赏的.此外还有唐全真的《唐梵文字》和唐礼言集的《梵语杂名》,这是两部类似字典的书籍.《唐梵文字》同《梵语千字文》差不多.《梵语杂名》是按照分类先列汉文,后列梵文,不像现在的字典一样按照字母顺序这样查阅方便.但是,用外国文写成的梵文字典这部书恐怕要归入最早的之列了.
至于唐代学习梵文的情况,我们知道得并不多.《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说:“(玄奘)顿迹京辇,广就诸蕃,遍学书语,行坐寻授,数日便通.”可见玄奘是跟外国人学习印度语言的.大概到了玄奘逝世后几十年的义净时代,学习条件才好了起来.我们上面已经讲到,义净等人编了一些学习梵语的书籍,这对学习梵语的和尚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这些情况,义净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有所叙述.《玄奘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