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洋槐季羡林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柳和生的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洋槐季羡林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洋槐

  季羡林 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了面孔以外来了。

  “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什么奇迹呀?”

  “你们这样的花树。”

  “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祥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1)文章第一段从哪些角度描写槐花?突出它什么特点?

  (2)“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句话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

  (3)汪国真曾有诗句“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与本文中提到哪些事例是一致的?

  (4)“难道我们就不能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这种习惯”指代的内容是什么?“新的眼光”是怎样的眼光?(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5)读了本文你一定受了启发,有了感悟,请写出来。

1回答
2020-05-01 01:24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蒲飞

  (1)本题是对景物描写角度及其作用的考查.景物描写角度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文章第一段“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从嗅觉与视觉角度,表现了槐花清香四溢,繁茂洁白的特点.

  (2)此题考查照应及其作用.照应是指一篇文章首尾或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前面说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要与前面交代相合,使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中心突出.照应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首尾照应.二、多处照应.对于重点部分或主要内容多次重复,或者前面的谜语在下文解答;互相补充或反复发挥.““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对熟悉的事物会忽略与“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照应.

  (3)本题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对文本主要内容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指我们对身边的事物会忽视,与文中的两件事我常在北方,对于槐花之美视而不觉;印度朋友对当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习以为常一致.

  (4)本题的考点是代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那是代指下文内容.“这种习惯”代指上文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新的眼光”是指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

  (5)本题是开放性问题,感悟类问题要抓住文中的议论性的,能够使人对道理有所领悟的句子,再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例如议论性的句子有“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结合自己理解解说即可.

  答案:

  (1)文章第一段从嗅觉与视觉角度,描写槐花清香四溢,繁茂洁白.

  (2)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3)我常在北方,对于槐花之美视而不觉;印度朋友对当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习以为常.

  (4)“这种习惯”指的是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新的眼光”是指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

  (5)示例:因为人天生容易对美好的事物习以为常,而对痛苦的感知却只会随着年月的累积而变得敏锐.如果我们不懂得去感知美好与幸福,就只能让痛苦和怨恨充满心田.而一颗被痛苦和怨恨充满的心,就再也没有空间去容纳美好与幸福了.

2020-05-01 01:25:54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