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在古文中的解释具体】
信在古文中的解释具体
【信在古文中的解释具体】
信在古文中的解释具体
形容词
(1)(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2)同本义信,诚也.——《说文》有诸已之谓信.——《孟子》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信誓旦旦.——《诗·卫风·氓》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3)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4)真实,不虚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其事信.——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5)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动词
(1)相信;信任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不自信.——《战国策·齐策》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犹信.——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笑而不信.——宋·苏轼《石钟山记》(2)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3)守信用[keepone’sword;keepone’scredit]已诺不信则兵弱.——《荀子·富国》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贾谊《过秦论》信义著于四海.——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信义安所见.——《汉书·李广苏建传》虏帅失信.——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4)住宿两夜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诗·周颂·有客》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左传·襄公十八年》(5)证实;应验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6)知晓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聊斋志异》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陆游《蝶恋花》(7)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名词
(1)信约;盟约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2)符契;凭证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3)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4)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宜急追信改书.——《资治通鉴》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粜于吴.——《越绝书》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世说新语·文学》(5)又如:信使(使者)(6)通“讯”.音讯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7)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8)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函使报信.——清·袁枚《祭妹文》(9)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10)姓
副词
(1)放任;随便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2)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3)果真,的确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史记·华佗传》信shēn
笔画数:9;部首:亻;笔顺编号:324111251;郑码:NSVV,U:4FE1,GBK:D0C5主要释义: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