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冷朝霞的问题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1回答
2020-05-02 23:54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李玲玲

  一、判断句

  在文言中,“是”很少像在现代汉语中那样当判断词,而多用作代词.因此,文言中的判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用语气词表示.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翻译时去掉“者,也”在主谓之间加“是”.

  2.主语后面只用“者”表示停顿,“……者,……”式.如: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翻译时把“者,”直接换成“是”.

  3.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翻译时去掉“也”并在主谓成分之间加“是”.

  4.“……,……”式.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翻译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翻译时只需将“为”换成“是”.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主要有“承前省”“蒙后省”的形式.如:

  (1)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省略谓语

  (1)承前省,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蒙下省,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省略宾语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②屠惧,投(之)以骨.(《狼》)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省略介词

  (1)省略介词“于”,如: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四、谓语前置

  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五、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②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2020-05-02 23:58:38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