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明)蒋大器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观人才之吉凶知邦家之休戚以至寒暑灾祥褒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明)蒋大器 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观人才之吉凶知邦家之休戚以至寒暑灾祥褒贬予夺无一而不笔之者。有义存焉。然史之文,理微义奥,不如此,乌可以昭后世?《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此则史家秉笔之法,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故往往舍而不之顾者,由其不通乎众人;而历代之事,愈久愈失其传。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多厌之。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
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其间亦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欲观者有所进益焉。予谓诵其诗,读其书,不识其人,可乎?读书例曰,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于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若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为读书也。予尝读《三国志》,求其所以,殆由陈藩、窦武立朝未久,而不得行其志,卒为奸宄谋之,权柄日窃,渐浸炽盛,君子去之,小人附之,奸人乘之。当时国家纪纲法度,坏乱极矣。噫!可不痛惜乎?矧何进,识见不远,致董卓乘釁而入,权移人主,流毒中外,自取灭亡,理所当然。曹瞒虽有远图,而志不在社稷,假忠欺世,卒为身谋。虽得之,必失之。万古奸贼,仅能逃其不杀而已,固不足论。孙权父子,虎视东南,固有取天下之志,而所用得人,又非老瞒可议。惟昭烈汉室之胄,结义桃园,三顾草庐,君臣契合,辅成大业,亦理所当然。其最尚者,孔明之忠,昭如日星,古今仰之。而关、张之义,尤宜尚也。其他得失,彰彰可考。遗芳遗臭,在人贤与不贤。君子小人,义与利之间而已。观演义之君子,宜致思焉。
弘治甲寅仲春几望庸愚子拜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史:虚浮,不实B.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目:为……拟定标题C.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庶几:接近,略同D.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出处:身世,出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
A.由其不通乎众人浩浩乎如凭虚御风B.士君子之好事者夫晋,何厌之有C.而不身体力行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求其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作者蒋大器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几方人物进行了鉴评,推举蜀刘为汉室正统,其“尊刘贬曹”的思想态度极为鲜明。
B.作者认为此前的有关三国的评话“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文字不艰涩,文辞不鄙俗,事件记述基本属实。
C.作者对孙权父子的肯定在曹操之上,认为孙权父子“虎视东南,有取天下之志,尤其在用人方面远胜曹操。
D.本文行文比较严谨,既高度评价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的特点和价值,也不讳言其存在“过与不及”之处。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观人才之吉凶知邦家之休戚以至寒暑灾祥褒贬予夺无一而不笔之者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史家秉笔之法,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
②曹瞒虽有远图,而志不在社稷,假忠欺世,卒为身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