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获、素、则、之、故的用法!不尽感激!-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毛先柏的问题

  文言文中获、素、则、之、故的用法!不尽感激!

  文言文中获、素、则、之、故的用法!不尽感激!

1回答
2020-05-02 09:52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谭辉

  获-得到

  或-或许,或者;有些人,某人

  素-平时,向来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故

  ⑴原因,缘故.例:①马无故亡而入故.②问其故.③楚王问其故④既克,公问其故.⑤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⑥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⑦人问其故.⑧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⑨何故而至此?⑩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⑵本来,原来.例:①两狼并驱如故.②宋将军故自负.③此物故非西产.

  ⑶旧的.例:①温故而知新.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这里指旧交情.)④暮去朝去颜色故.(故:这里有衰老的意思.)⑤故例,谪者移顺天府羁候.⑥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⑦故垒西边.(故:这时有古老的意思.)⑧故国神游.(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⑨惠文、武、昭襄蒙故业.(故业:这里指原有的先人的基业.)

  ⑷特意.例:①桓侯故使人问之.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③今公子故过之.

  ⑸所以,因此.例:①故尝与过宋将军.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③故治国无法则乱.④故木受绳则直.⑤故上兵伐谋.⑥故不为苟得也.⑦故王之不王之不不为也,非不能也.⑧故忧思而作《离骚》.

  ⑹故意.例:①广故数言欲亡.②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③盖以律非故杀,必久系.④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⑤则再拜,故迟不起.

  ⑺仍然.例:①累官故不失州郡也.②三日断五四,大火故嫌迟.

  ⑻事.例:乡园多故.(故:这里指事故,灾祸.)

  「故乡」家乡.例:送儿还故乡.

  「故人」

  ⑴老朋友.例: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③特示故人意耳.

  ⑵指前夫例外:知是故人来.

  「故事」先例,前例.例:⑴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⑵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尔」因此,所以.例:荆州水军.久不操练,青、徐之军,又素不习水战,故尔致败.

  「故常」常例.例:则天道变化,不主故常是已.

2020-05-02 09:56:55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