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概括些文言文知识?越详细越好就好像“尝”字,通常解释-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陈同尧的问题

  谁能给我概括些文言文知识?越详细越好就好像“尝”字,通常解释为“曾经”,这样之类的,词语也行

  谁能给我概括些文言文知识?越详细越好

  就好像“尝”字,通常解释为“曾经”,这样之类的,词语也行

1回答
2020-05-02 20:06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刘立华

  而:顺承,动作时间上有先后关系.例: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并列,调换连接的成分不影响句意即并列,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转折,由语境自然推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看前一成分是否状语特别是伴随状态状语.例:提刀而立

  递进,意义上更进一步,如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宾语前置一般有四种形式:

  1、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忌不自信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3、用"之"将宾语提前.例:宋何罪之有?

  4、用"是"将宾语提前.例:惟兄嫂是依

  [固定结构]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经常搭配在一块使用,形成基本固定的格式,表达基本固定的意思,现总结部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几无所逃死.《后序》

  5、如何、若何、奈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吾知所以拒子矣.

  7、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何以伐为?《论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8、得无……乎,得无……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9、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如: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以上所归纳的只是常见到的一些固定句式,像这样的固定句式还有很多,平时注意积累、归纳,这对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名词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承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2、承后省(1)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入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肴之战》)

  3、对话省(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独乐乐)不若与人.”(《孟子》二章)

  (2)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其中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句子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2、承下文谓语而省略.(1)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歧路亡羊》)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1)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2)后公攻(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促织》)

  (四)省略兼语“使、命、令”之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1、省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2、省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尺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

2020-05-02 20:09:4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