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1000字的美文外加赏析?有急用-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毛春丽的问题

  谁有1000字的美文外加赏析?有急用

  谁有1000字的美文外加赏析?有急用

1回答
2020-05-02 08:57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姜勇道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点评】:

  这是一篇颇有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积淀,颇有才气和灵气的佳作.作者深刻领悟话题的精髓,用辩证的方法,把目光投向历史的苍穹,精心选取民族英雄苏武为挥洒情思的素材,热情讴歌了他为了“汉匈和睦”,为了民族团结,“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的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历史的苏武啊,永远的苏武!他“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他为历史唱响了“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作者满含崇敬,饱蘸激情,用一句“永远的苏武”做文题,亮人眼眸,概括凝练、准确中肯.不但高度概括了苏武的精神品质,而且突出了其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始终把苏武放在历史的天平上进行衡量,弘扬了人间正气,彰显了英雄的高风亮节,生动深刻地阐释了话题.由于大量地使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反复等修辞手法,骈散句结合,长短句参差,使得文章气韵流畅,音韵铿锵,读后,不但使人豪气在胸,而且满口留香.

  【鼎湖山听泉】

  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寻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现已开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020-05-02 09:01:2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