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任性的葫芦这只葫芦放了好长时间了,我时常拿起来仔细欣赏它。刚成熟那会儿,它的身子由浅绿变成了淡黄,散发着强烈的瓜香味。这会儿它被晒干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任性的葫芦 这只葫芦放了好长时间了,我时常拿起来仔细欣赏它。刚成熟那会儿,它的身子由浅绿变成了淡黄,散发着强烈的瓜香味。这会儿它被晒干了,摇一摇,里面有种子“哗哗”地喧响,它们已无法容忍太长久的黑暗。别的葫芦早被这个那个索要,造就成了大大小小的瓢类,可这一只我始终舍不得锯开。
那一年的夏天,雨水调匀,葫芦在蔓上脱颖而出。
那是一段老墙。旧时砌墙少有水泥抹缝,也没有打凿规则的石头。不过是把从山里拾来的石头,就着本身的形状,因势成墙。因此,墙面有着不规则的折线连成的几何形纹样,勾勒成趣,每一根线条都相似,却又绝不雷同,不像现在的墙,一片空白一片迷惘,像没有表情的脸。蔓上的许多葫芦都倚在墙上,或者卧在墙角的麦草垛上,慵懒而惬意地舒展着。唯有这只葫芦就那么吊着,不依不靠,保持着令人惊悸的高度,伸手而不能及。这样的葫芦并不多,往往寻遍好几株藤蔓也找不到一只这么固执、任性的葫芦。
其实降生何方,谁都不能选择,不仅仅是葫芦。几个月里,它就这么一直只有牵挂没有束缚地生长着。当别的葫芦因为倚靠的缘故长成了“歪瓜”,它却越来越丰满、圆硕,让人一看到它就想用手托着,生怕它会因为承受不住生命之重而俯冲下来。但它一直不落,始终俯视着那些为它担忧的眼睛。
这只葫芦日臻完美,从外皮到形状没有一点擦伤、挤压,淡绿的表皮有着一直逼人的冰冷。它成熟了。在我用剪刀剪断它的藤蔓的那一刻,觉得自己像在接生一个婴儿,剪断了一条圣洁的脐带。
天色晦暗,远处落着雨,酿雨的云缓步向这边移动。葫芦静静地,兀自吞吐着氤氲之气。我找来水粉颜料和画笔,决定开始画葫芦。画葫芦的目的,是让它更像一只葫芦,更长几分灵气。以它的形状最宜画脸谱,或者画遥远的古人类,带着图腾的意味和色彩。让葫芦获得这样的诠释从而产生灵魂,灵魂与葫芦游离,又与画者相撞击,却使葫芦增了许多活力。我在琢磨之中感受到所要表达的东西,一时又不能一一清晰地说出……这样想着,颜色已在葫芦上一块块铺开来。
雨落下来,溅在玻璃窗上,像无数碎裂的泪滴,像葫芦经历过的许多场雨。雨落下的高度比葫芦还要高,葫芦的身上看不到雨落下的绿色,又是哪一日突来的雨雪交加使葫芦坚强起来?
厚厚的颜色落在坚硬的葫芦上,掩盖了葫芦,使它不露一点声色。而此时,我坚信色块与线条就是它生命的词汇。
我把这只葫芦放在书橱里,居然和书交相辉映,毫不逊色,也毫不胆怯,分明它在继续生长。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___
A.散文中“这只葫芦”的色泽,先是浅绿色,后变成淡黄色,被晒干后,又变得暗黑色,可是香味不改,象征着它的品性不渝。
B.散文用现在的墙的一片空白一片迷惘。像没有表情的脸,反衬那一段老墙的勾勒成趣,意在说明客观环境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C.人们担心“这只葫芦”承受不住重量,但它一直不落,始终俯视为它担优的眼晴,这一描写对自立和个性做出了有力的称赞。
D.散文描写“我”剪断藤蔓的那一刻,觉得白己像在接生一个婴生,剪断了一条圣洁的脐带,使散文以物喻人的意图更加鲜明。
E.坚硬的葫芦被涂上厚厚的颜色,掩盖了自然的色泽,不能露出一点声色,这一描写含蓄地谴责了对个性的束缚,给人们启示。
(2)第一段说“这一只我始终舍不得锯开”,为什么“舍不得”?请根据文意回答。
(3)散文中几次提到了“雨”,请摘录文句,并分别说明文中雨与葫芦之间的关系。
(4)第六段说“我在琢磨之中感受到所要表达的东西,一时又不能一一清晰地说出”,明写葫芦,实际却在写人。请根据文意,用清晰的语言说出“我在琢磨之中”和“我把这只葫芦放在书橱里”所感受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