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听朗诵》分析听朗诵孙犁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
孙犁《听朗诵》分析
听朗诵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帮我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主旨,想要表达的内容
1.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这道题的答案中说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感到无奈.从哪可以看出?)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解答下这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