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蔡元培的“绝招”游宇明1916-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钱晓江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蔡元培的“绝招”游宇明1916年,23岁的梁漱溟将自己所写的一本哲学书送给蔡元培,希望换取来北京大学读书的机会。某次,两人见面,蔡元培不等梁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蔡元培的“绝招”

  游宇明 1916年,23岁的梁漱溟将自己所写的一本哲学书送给蔡元培,希望换取来北京大学读书的机会。某次,两人见面,蔡元培不等梁漱溟发问,主动说:“你的大作《究元决疑论》我拜读过了,有胆识,有立论,见解独到。我这次到北大当校长的首要任务是广罗人才。我想你可以到北大来教授印度哲学。”梁漱溟自然不敢答应,论学历,他只有中学;论学问,近几年他才自学佛学,对印度哲学未有多少见识。但蔡元培执意相邀,梁漱溟于是答应到时再讨论这个问题。几天后,梁漱溟应约又来到北大校长室,再次说出了自己的担心,蔡元培听罢笑着说:“我上次已讲过,你固然不甚懂得印度哲学,但我也没有发现旁的人比你更精通,而我要真正办好北大哲学系,印度哲学这门课又非开不可。你的文章使我认定你是一个搞哲学的人才,你不妨大胆地干吧!……你说对印度哲学所知有限,那就不当作老师来教人,只当是来研究,来学习,来深造好了!”蔡先生的一席话深深地打动了梁漱溟,他高高兴兴地接受了北大哲学系讲师的教职。也许是因为害怕愧对蔡元培的信任吧,梁漱溟在工作中非常努力,三年后写出了20万字的《印度哲学概论》,成为印度哲学方面的知名学者。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陈独秀身上。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后,总想找个得力的文科学长,将人文学科带起来。他看中了陈独秀,一是因为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汪洋恣肆、观念独到、才华横溢,使蔡元培觉得此人有真学问;二是陈独秀写的《今日教育之方针》,让蔡元培感到陈独秀对教育有理解。然而,陈独秀是一介白丁,既没有学位头衔,也从无在大学任教的履历。为了说服教育部,一向真诚的蔡元培只好做了一回假,为陈独秀编造了“东京日本大学毕业”的假学历和“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的假履历。陈独秀没有辜负蔡元培的期望,他任文学学长期间,极力实践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使北大人文学科大放异彩。

  1917年,留美学生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旗帜鲜明地要求“改良文学”,并提出了终极目标:“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蔡元培注意到了这篇文章,对胡适非常欣赏。托陈独秀写信给胡适,邀请其来北大任职或任教,陈独秀的信中这样说:“孑民先生盼足下早日回国,即不愿任学长,校中哲学、文学教授俱乏上选,足下来此亦可担任。”收到陈独秀的信,同是性情中人的胡适放弃了马上就可以进行的论文答辩,来到北大,以至10年后才获取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梁漱溟、陈独秀、胡适后来都是大名鼎鼎的学界人物,被人称为这个那个大师,然而,他们最初进北大的时候,基本上属于“草芥”一类。然而,蔡元培却冲破一切条条框框,唯才是举,硬是让这几个人一步步变成了北大的名师。

  做领导大抵都知道人才的重要,蔡元培比一般高校领导真正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不是一般性地延揽人才,而是识英雄于草芥,将潜在的牛人挖掘出来,并给他们一片播种、开花、结果的土地,让他们自由地成长;一般领导只能做到顺时势,而蔡元培在顺时势的同时,还能知人心!他深深地明白,人心才是一所大学最好的资源。

  (选自《文史天地》2013、7,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___

  A.因为有蔡元培的赏识,梁漱溟才成为印度哲学方面的知名学者。

  B.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旗帜鲜明要求“改良文学”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得到了蔡元培的欣赏。

  C.应陈独秀的邀请,胡适到北大任教,以至10年后才获取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D.蔡元培认为做北大校长的任务是广罗人才。

  E.蔡元培自身有很高的学养,礼贤下士,招贤若渴,敢于打破框框,破格录用人才。

  (2)文中说到的梁漱溟、陈独秀、胡适的成长过程有哪些共同点?

  (3)文章的标题“绝招”有什么含义?

  (4)蔡元培认为“人心才是一所大学最好的资源”。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回答
2020-05-03 16:19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康烁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 “因为有蔡元培的赏识,梁漱溟才成为印度哲学方面的知名学者”表述太绝对,原文表述为“你的大作《究元决疑论》我拜读过了,有胆识,有立论,见解独到.我这次到北大当校长的首要任务是广罗人才.我想你可以到北大来教授印度哲学”;C、发出邀请的是蔡元培,原文表述为“蔡元培注意到了这篇文章,对胡适非常欣赏.托陈独秀写信给胡适,邀请其来北大任职或任教”;D、“蔡元培认为做北大校长的任务是广罗人才”错误,原文表述为“我这次到北大当校长的首要任务是广罗人才”.故选BE.

  (2)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在此处实际上是筛选的类型,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分析梁漱溟、陈独秀、胡适的成长过程的共同特点,解答时需要找出三个人突出的才华,能够得到共同的提拔,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语句的基本能力.对于这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应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有重点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瞻前顾后地根据其语段的“形”,深人领悟其语段的“意”.提问方式:画横线的句子(或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规范回答:该句子(词语)生动、具体(或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分析文章标题“绝招”,需要学生重点把蔡培源先生的主要绝招在此处是依附于什么内容,具有何等内涵,把握蔡培源先生使劲绝招网罗优秀人才即可.

  (4)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解答本句要注意领会蔡培源先生在历史的进程中传承文化脉搏,宣扬唯才是举的内涵.

  答案:

  (1)BE

  (2)①进入北大之前,梁漱溟、陈独秀、胡适已经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②他们在还是“草芥”时都得到蔡元培的慧眼相识和破格提拔.

  ③后来都成长为大名鼎鼎的学界人物.(围绕3点,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3)答案:①识英雄于草芥,将潜在的人才挖掘出来,让他们自由地成长.

  ②不仅顺时势而且能知人心.(围绕2点作答,意思对即可,每点3分)

  (4)①蔡元培识人才于“草芥”,给予信任,委以重任,究其实,是温暖人心,激励人心(2分).梁漱溟、陈独秀、胡适等人感怀于蔡元培的信任,他们以自己的学识贡献于北大,最终成为领军学界大师级人物.对北大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由此可见,人心才是办好一所大学最好的资源.(3分)

  ②(首先,这个人能通过各种形式表现自己的才能,要有研究成果;其次,发现人才的人要有识人之才和用人的智慧;再次,要把他放在适合的位置上,让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谈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等方面内容即可)(3分)

2020-05-03 16:21:58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