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穆旦:被乌云遮蔽的星辰杨芳如果不是留美同学来访,1973年4月29目的早晨,刚从牛棚改造归来的穆旦,应该和往常一样提前半个小时到学校打扫厕所,而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穆旦:被乌云遮蔽的星辰
杨芳
如果不是留美同学来访,1973年4月29目的早晨,刚从牛棚改造归来的穆旦,应该和往常一样提前半个小时到学校打扫厕所,而不是被组织安排到天津第一饭店去叙旧。相比昔日同学的衣锦还乡,穷酸落魄的穆旦受到儿女的埋怨。30多年前,他不顾好友的奉劝,拒绝了数所大学的邀请,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回到南开大学。
“我不回来,能有这么多作品吗?我不回来,难道就做一个人家的二等公民吗?”面对责问,穆旦表现得“理直气壮”。而翻阅此间他的文集,大多是应景文,加起来不足10篇。其实,此前他已被南开大学逐出讲堂,在图书馆“监督劳动”。直到后来,挑粪、担尿、拉煤,变成这位诗人的日常工作。诗歌创作早已荒废了,就连译诗也只能偷偷躲在水房
旁边的小屋里。
“整整三十年之久,人们听不到诗人穆旦的声音。”著名诗歌翻译家王佐良曾感慨。而对于更多的读者来说,穆旦干脆就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诗人穆旦便崭露头角。他的爱情诗《诗八首》,被誉为堪与《长恨歌》比肩的经典长诗。当时,他还只是西南联大外语系的一名学生。小伙子的诗歌一扫风花雪月的缠绵,有一种罕见的“受难者品质”,仿佛“整个20世纪的苦难和忧患都压到了自己身上”。
与这种风格相映的是他随之而来的命运。1942年,穆旦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抗日战场,成为随军翻译。由于军事失利,他所在的部队因掩护大部队撤退,不幸陷入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很难想象,年仅24岁的文弱诗人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考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这段奔赴沙场的传奇经历,却成为日后“历史反革命”的主要罪证。
理所当然,回国不久穆旦便被定性为“蒋匪军的英文翻译”。随后的“反右”运动中,他又被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为“历史反革命”。
此时,当年那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早已不见踪影。在旁人眼中,他是个朴实无华的小职员,常常一言不发,神情忧郁,连天气如何这种打哈哈的话也不说。
偶尔见报的诗作已不再充满“汗味、泥土味和干草味”,只是干巴巴地表达着一个知识分子改造自我的决心。在《葬歌》中他写道:“对新事物向往不深,对旧的憎恶不多。也就因此……我的葬歌只算唱了一半,那后一半,同志们,请帮助我变为生活。”
此时,他悄然把全部的精力转向翻译。为了一个注释他能跑遍天津和北京的各大图书馆,虽然心里明白出版的可能性极小。临终前,他把译作放进一个帆布手提箱里,交给最小的女儿:“你最小,希望你保存这些译稿;也许要等你老了才可能出版。”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了,他激动地对妻子说:“相信我手中这支笔,还会重新恢复青春。”妻子一旁冷冷奉劝:“咱们过些平安的日子吧,不要再写了。”生命的最后旅程里,穆旦共留下了20多首绝笔,都是背着家人写的。这些诗都写在小纸片上,夹在随手拿到的书里,藏在挂衣架下,甚至撕碎了扔在纸篓里。
其中就有那首震惊诗坛的《冬》:“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
眼看冰雪消融,生命的灯也将耗尽。文学评论家谢冕痛心道,穆旦是“始终被乌云遮蔽的星辰”,只能从“浓云缝隙中偶露的光芒,感受他旷远的辉煌”。
1977年,刚刚解冻,诗人却永远合上了眼睛。但直到那一刻,他也没能等来无罪的判决和译作出版的消息。他的家人后来在墓穴里放入一本1981年出版的《唐璜》.那译作倾注了穆旦半生心血。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07年1月31日)
【注】穆旦(1918~1 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诗人和诗歌翻译家。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5分)
A.穆旦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就已崭露头角,他的爱情诗《诗八首》,被誉为堪与《长恨歌》比肩的经典长诗,有一种罕见的“受难者品质”。
B.本文记述穆旦在抗日战场上经历了生死考验的事迹,意在体现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C.穆旦被南开大学逐出讲堂,在图书馆“监督劳动”,后来连做翻译工作的资格也被剥夺了。直到1981年,他的译作《唐璜》才得以出版。
D.“四人帮”垮台后,穆旦又重新焕发出创作热情,却遭到妻子的反对,因为遭遇过诸多磨难,她想过些平安的日子。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为读者展示了一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的精神风貌,内容全面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