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踏莎行晏殊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踏莎行晏殊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从诗句入手,而且要从重点意象及有关情感的词汇入手.如红稀、绿遍等词说明春天将尽.春风不解,愁梦酒醒,说明作者内心有忧愁.两者联系起来可看出作者因春去而忧愁,因春风不解心中意而忧愁.
(2)题目要求分析诗词景物描写的特点,也就是要学生分析,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来描写景物,用了什么描写顺序来描写景物.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不解二字是人才有的感情,而春风和杨花在作者笔下具有人的情感.一个扑字使画面有了动感,再者还可从近景与远景的交错描写角度分析.
答案:
(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3分).“春光已逝”或“时光流逝”2分;“惋惜”或“惆怅”或“感叹”1分.)
(2)①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②写景动静结合.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③以动衬静的写法.“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④远景与近景交错.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至少答出两种手法,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
译文:
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赏析: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贺铸《薄幸》词“人间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也正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