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一诗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这诗每章的头二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起正文.《诗经》中不少诗篇,起兴与下文并没有什么内在的关联.但这诗的起兴,却与正文有紧密的联系,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点明了季节和环境,又渲染了霜晨凄清的气氛和烘托了人物怅惘的情绪.因而它才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这诗所描绘的苍苍芦苇,重重霜露;还有岸畔道路,水中沙洲;以及伊人宛在,望穿秋水……又都仿佛是由点线构成,纵横交错,浩渺迷茫,而又彩色斑斓的一幅画卷.令人神思遐想,叹赏不已.难怪沈德潜《说诗语》称赏它说:“苍凉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
其次,《蒹葭》一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诸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等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有静有动,动静结合,便使这画幅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而在描摹人物时,写歌者是不顾“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总之,是要冲破阻碍,寻求伊人.故而他既是“溯洄”又是“溯游”,二次三番不肯罢休.其一片痴心,迫切思见之情状,已见于言外.而写伊人则是上曰“在水”,下曰“宛在”,其朦胧缥缈,不可捉摸的影像,更是可以想见.特别是著一“宛”字,更加传神,甚得风流.它引人想像那位少女,可能是真的来到了水边或者岛上.也可能所谓“伊人”,只是歌者企慕过深、求之过急而产生出来的一种幻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