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方法:
(1)要求首先要认真审读材料,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要把握材料中的对象、什么事、什么结果、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这几个问题.这则材料有三个对象:探险者、蜡烛、蝴蝶.事件也很简单:探险者无意中来到人迹罕至的山洞,点燃了几支蜡烛,发现了许多大蝴蝶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唯恐惊扰了蝴蝶;几天后再去,蝴蝶已不再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深处.结果需从几个对象层面分析:探险者--屏住呼吸,放轻脚步,若有所悟;蝴蝶--远远地退回山洞的深处;蜡烛--影响了大蝴蝶.
(2)立意:1.探险者: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2.蝴蝶: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或者学会自我保护,环境改变了要学会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等角度立意;
3.蜡烛:不要忽视小人物,不要忽视小事,不要忽视细节等角度立意.
准确立意后,确定文体;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熄灭蜡烛,莫惊扰美
幽静的山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凝神.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蝶翼,美得叫人讶异.然而,正是这一豆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
再次前来膜拜的旅者们的心理会如何呢?惊讶,懊悔,失望…但他们悟到了:宁静之美易被惊扰.熄灭蜡烛,让美长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悟不到这一点的人太多了,因此美被惊扰的例子常常刺痛每一个爱美之人的神经.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伤在七彩霓虹的逼视之下无所遁形,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声惊倒九霄云外,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深情被汽船的鸣笛声掩盖成轻得听不见的叹息…
美呢?
有人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绝不等同于“拥有美”--甚至,“观赏”与“欣赏”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目,后者用心.心可以抵达目与足不能企及的远方.
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们的惊叹和艳羡的目光惊扰了那华美的色泽.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一连挖了几个坑洞,一边收获了几万声叹息.终于,科学家们放弃了发掘,像失落的旅者们一样,默默地退出.何必发掘呢?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顿足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我们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黄土下,有一群美的精灵.这就够了.
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造成对美的惊扰,进而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名利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的威胁.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深山最深处的彩蝶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