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是什么意思-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李忠安的问题

  桃花溪是什么意思

  桃花溪是什么意思

1回答
2020-05-06 21:23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时念云

  是张旭那个吗?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词释译

  【注解】

  1、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

  2、飞桥:高桥.

  3、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4、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韵译】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诗词赏析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

  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

  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道理.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飞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野烟”袅袅娜娜,缠缠绵绵.静止的桥,在飘逸的烟中,如虹般临空而飞;浮动的烟,在静默的桥上,似幔样悬空而挂.荒山野谷,动态的物与静态的景交织一体,相映成趣.远山的朦胧,近水的清澈,一下子使诗人恍若走进一个虚幻的世界.于是,诗人便觉得自己站在了那晋代的古老的石矶旁,那在溪水中轻摇着渔船的渔父,仿佛就是那“缘溪行”的武陵渔人.于是,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满眼的粉红,在幽幽的溪水里艳艳地流淌,诗人也便自然而然地联想起那“林尽水源”,仿佛透着光亮的“洞”,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这洞又在哪里,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然而,就是这一问,透露出的是诗人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

  【介绍】

  桃花溪:水名,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有桃源洞,洞北有桃花溪.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我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长”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因而由桃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洞.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评析】: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道理.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我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长”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因而由桃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洞.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作者】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的说:“各位见笑了,我

2020-05-06 21:27:07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