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诗歌的意象?什么是诗歌的象征手法?
什么是诗歌的意象?什么是诗歌的象征手法?
什么是诗歌的意象?什么是诗歌的象征手法?
什么是诗歌的意象?什么是诗歌的象征手法?
1.诗歌的基本元素:意象意象,就是有意蕴、意义、意味的“象”.象是象形字,象长鼻大象之形.4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大舜曾驯象耕田,可见当时人与象之亲密.后来中原气候变冷,象亦绝迹.古人很少见到活生生的象,只能见到图画中的象,于是汉语的词汇中就有了“图象”、“画象”,并由此滋生出形象、意象.图画中的象和活生生的象相比,多了认知(“知”)和描绘(“行”)两个环节,因而心灵中的万象就比现实中的万物多了一重空灵超蹈的虚拟性;从认知到描绘的递变是人的生命实践的基本格式,因而“象”又比“物”多了一份内省和传达的主体性.或者说象是属人的,作为活泼泼的生命体验的形式化,它天然是有生命的.《道德经》中有“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句子,其中“象”与“物”对举,可知“象”在先秦时代就是和“物”相区别的.这种区别在《周易》中有明确的阐释,那就是:卦象是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虚拟象征.简略地说,“象”即是“物”的虚拟象征.“象”之特质正在于其有“意”:凡所谓意蕴、意义、意味,都是人从“物”中领悟出来的;而人的这种领悟正是内在于对“物”进行认知和描绘的全过程的心灵能力,是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没有“意”哪里会有感物于心的“象”?于是“象”也就必然是意象了.意象作为诗的元素,提醒了诗在文学文体意义上的独立与自觉:它决定了诗人不能够像撰写论说文那样,离开“象”的框架而直陈其对事物的意蕴、意义、意味的识见.严羽论诗,早有“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之说,忌浅直、贵含蓄,是我国古典诗学的基本观点.辛弃疾《鹧鸪天》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桃李”在“城中”的“风雨”中,不得不“愁”,从而成为河山破碎的象征;“溪头荠菜花”是报“春”的使者,它是欣喜的,它意味着生命的希望.又如郭路生(食指)的《秋意》:秋雨读着落叶上的诗句,经秋风选送,寄给了编辑,那绿叶喧哗的青春时代,早装订成册为精美的诗集.有一片秋叶竟飘进我心里,上面还带着晶莹的泪滴,款款落在我胸中的旷野,伏在我心头上低声抽泣.辨别得出,是你的泪水,苦苦的,咸咸的,挺有诗意,可滴在我心中未愈合的伤口上,却是一阵阵痛心的回忆.“落叶上”本无“诗句”,“秋叶”上也无“泪滴”.“低声抽泣”的是诗人自己.“秋风”、“秋雨”皆是意象,“痛心”、“诗意”皆乃象征.流沙河《十二象》中引述了周发祥的说法,即“‘意’隐藏在‘象’的背后”.为什么“荠菜花”和“秋叶”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们的背后有诗人的深情.这种藏“意”于“象”的含蓄蕴藉的风格应该说正是诗歌的文体特征.
2.诗歌的方式:想象想象即是“象”在自由思维活动(“想”)中的创造性呈现.因此也可以说想象是形象思维的本质.陆机《文赋》所谓“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以求音”,道出了想象的创造特质.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说:“诗人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欢的一转中,便能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想象会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诗人的笔再使它们具有如实的形象,空虚的无物也会有了居处和名字.”更强调了想象的自由精神.诗,正是文学文体中最富自由精神和创造特质的一种.有人把诗的想象又区分为联想和幻想.其实即便联想亦是颇富自由创造的精神气质的.李白诗云:“云想衣裳花想容”,从“云”想到“衣裳”,从“花”想到“容”,让作为“物”的“云”与“花”顿时超越了“物”本身而意味深长了.这样的联想背后有一颗极富想象力的诗性心灵.因此诗人波德莱尔才说:“只有想象中才有诗.”希腊人抵御波斯入侵,300名守卫托莫庇来关口的斯巴达人英勇抗敌,全部阵亡.诗人西门尼德为他们写了墓志铭:过路人,请传句话给斯巴达人,为了听他们的嘱咐,我们躺在这里.这便是一种诗的想象.孙绍振先生的理解颇为精彩:“这里写的好像不完全忠实于生活,但是它却更忠实于感情.它的真实是生活的客观形态特征(死亡,躺在大地上)和感情的主观愿望特征(为国献身,永生)在一个交集上的会合(睡眠).……这里有死亡的特征(躺着),也有永生的特征(听觉仍然在起作用的睡眠),这自然不是现实的生活图景,它是来自于现实,又经过感情的改造的想象.通过想象,生活好像重新投胎一样,获得另一种形态和性状.它失去生活原型的一部分性状,它获得了感情的特征.生活的形象,在想象中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幻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规律.”李贺《梦天》云:“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九州之广,四海之大,自天上视之,不过是点烟杯水.以滔滔海水置之“杯中”,无疑是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这种“变幻”只有在狂放的想象中才是合理的.诗的想象宛如传说中的“点金石”,直接导致物象的夸张、缩小、幻化、变形,并从而创造出超越现实人生的动人美质.想象的美学本质是自由空间的生命感受,想象的思维本质就是路径思维(相似思维、因果思维、构成思维)的灵活展开.想象,具有两个重要的品质,第一是强烈的情感性,它生成想象的强大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想象.第二是想象的自由构象性,即为了表达情思而运用写作思维操作技术进行赋形性的形象组合和构造.这就是所谓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艺术思维.
3.诗歌的文体重心:精神意境诗,其实就是一种意境、境界.美国著名诗人卜润宁在谈到阅读诗歌的经验时说:“……这些诗人的诗,突然使我进入一种境界,而其语言便是诗.”意境,有时也称境界,要领会意境的真谛就必须清楚地把握“境”字的意蕴.“境”的本字为“竟”,是表示乐曲终止的时间概念,许慎云:“乐曲尽为竟.”后来转而引申为表示疆土终界的空间概念,《诗经》毛传云:“疆,竟也.”《说文》更释“界”为“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土地之所止,皆曰竟.”可见“境”字在文明的始源时期就积淀着丰富的时空感觉.我们认为,“意境是由人的打量、感叹、沉思,人的生命力量开辟出的一重独特的文化时空.换句话说,作为第三自然界的重要构成元素的意境,本来就是有‘人’内在地置身于其间的立体时空”.其中强调的正是意境的两要素:空间感觉和生命精神.其实这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空间感觉是生命生存的精神感觉,生命精神又是无限自由的精神空间感觉.就空间感觉而言,意境是产生于意象而又超越于意象的.意象是有限的,是融情(意味)于景(形象)的,其重心在于“景”.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曾赞美过“卢、骆、王、杨”诗中的“翩翩意象”;艾青《太阳》诗中有: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流沙河《十二谈》称他“创造了惊心眩目的意象”,“给读者以强烈的振奋”.意境是无限的,是意象的立体化和超立体化的无限化.意象乃画面,而意境乃精神空间,空间超越画面之处正在于它总有着深幽广远的立体感、生气感、无限感.如《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手”、“肤”、“领”、“齿”、“首”、“眉”等“象”的叠印还并不就是“境”,是“倩”和“盼”将画面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化立体而成的满纸生气的无限感,从而创造出一派鲜活深远的动人意境.又如张橘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好问认为此诗“佳则佳矣,而有未安”,改“一树”为“几点”.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