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咏贫士【晋】陶渊明万族各有托-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白玉艳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咏贫士【晋】陶渊明万族各有托①,孤云独无依。暖暧②空中灭,何时见余晖?朝霞开宿雾③,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④.未夕复来归⑤。量力守故辙,】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咏贫士

  【晋】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①,孤云独无依。暖暧②空中灭,何时见余晖?

  朝霞开宿雾③,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④.未夕复来归⑤。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注】①万族,自然界众多的事物。②暧暧:目光昏暗的样子。③宿雾:夜间的雾气。④翮(hé):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作为贫士的诗人。⑤未夕:比喻年龄未老。陶渊明归隐时只四十一岁。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

  A.五言律诗 B.五言绝句 C.五言古诗 D.近体诗

  (2)对本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

  A.首二句以“孤云”自喻,与各有所托的“万族”形成对比。

  B.中间四句用独鸟比况,表示与逐队群飞的“众鸟”的区别。

  C.由“未夕复来归”可推知本诗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前。

  D.量力而行,遵守大道,宁愿忍受饥寒,可见诗人志趣高洁。

  (3)关于末句“已矣何所悲”有以下两种说法,请评析之。

  甲:世无“知音”,与前文“万”“众”“孤”的对比呼应。“何所悲”说明寓愤于中,悲不自胜。

  乙:举世皆依乘风云,而己独无攀援飞翻之志。宁忍饥寒以守志节,纵无知此意者,亦不足悲。

1回答
2020-05-09 00:47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陈荣璇

  (1)C 根据诗歌的字数和句数可知,这首诗是五言古体诗.

  (2)C  《归去来兮辞》作于作者辞官之初,这首诗也是写于归隐之后,因而不能说本诗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前.

  (3)作答本题关键在于对两种说法的意思的理解.一个强调“悲不自胜”,一个说“不足悲”,这里要分析“悲”与“不悲”的对象.甲认为,诗人以一己高洁的坚守来对抗整个社会的肮脏,诗人永远是孤独的,自然悲愤难以言表:乙认为,诗人坚守志节甘愿忍受一切,是一种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对个人境遇有什么悲伤.“悲不自胜”是针对整个社会的堕落而发,“不足悲”是对自己坚守志节的个人遭遇的自信.因而,关于本诗末句的情感,甲乙两个说法是相通的.

  答案:

  (1)C

  (2)C

  (3)关于本诗末句的情感,甲乙两个说法是相通的:甲认为,诗人以一己高洁的坚守来对抗整个社会的肮脏,诗人永远是孤独的,自然悲愤难以言表:乙认为,诗人坚守志节甘愿忍受一切,是一种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对个人境遇有什么悲伤.“悲不自胜”是针对整个社会的堕落而发,“不足悲”是对自己坚守志节的个人遭遇的自信.

  参考译文:

  万物各皆有倚靠,孤云飘荡独无依.

  昏昏消散灭空中,何日才能见光辉?

  朝霞驱散夜间雾,众鸟匆匆结伴飞.

  孤乌迟迟出树林,太阳未落又飞归.

  量力而行守旧道,哪能不苦受寒饥?

  知音如果不存在,万事皆休何必悲!

  赏析:

       此诗十二句,四句一层分三层,二景一情,诗旨当然是在最后四句的抒情,而可堪玩味的是前二层的景语.

  第一幅景象当是黄昏所见,万物均有所依托,唯有空中那一抹孤云,无依无傍,在昏昏冥色中渐渐飘向不可知的远方,诗人不禁感慨:何时才能见到它的残光馀辉呢?恐怕是不复再见了吧.

  第二幅是晨景,旭日染霞,驱散了隔宿的重雾,百鸟在霞光云天中翻飞,而独独有一禽迟举,它出林不久,未等天晚,又归还于故林.

  看了这两幅景象,首先会产生一个问题:二者之间是何关系,是并列以见一意呢,还是相续以尽幽思.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应从云、鸟,这两个诗歌意象的理解着手.

  云、鸟在渊明诗中都是常见的形象,而且经常连用.在其前期、中期作品中,多显现为广远闲舒的形象,如四十岁所作《始作镇军参军过曲河》曰:“望云惭高鸟”即是.更有“云翮”、“云鹤”等.著名的《归去来辞》更说:“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些虽都与归隐有关,但是无不表现出一种恬淡之趣,所谓“浮云野鹤”,正其人也.然而此诗却有很大的变化,虽然孤云、独鸟仍是隐者的象喻,但是孤云高洁,“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辉”,在昏昧的色调中,已见出一种来日无多的哀音.虽然仍是归鸟,但在与朝霞丽羽的对照下,“迟迟”二字也显示出一种倦乏迟暮之态.这种倦与《归去来辞》中的倦也不同,辞中之“倦飞”有一种解脱的快感,但此处迟迟之倦,已颇有不堪重荷的真正的疲倦.正是在这两个诗歌意象的变化中,读者可以见出诗人已不复初隐时的欢快,此时,其心境沉重悲慨,也因此可以确定诗为垂老贫病时,以仰前修为自纾所作.于是诗歌的意脉就显现出来了.

  诗末的感慨,是诗人经过一夜的感情酝蘖而来的.黄昏时,诗人因孤云远逝于昏冥之中而兴感,“何时见馀辉”,以反问出之,正见老人迟暮,预感生命无多的心境.于是很自然地会对人生的历程作反思,经过一夜不眠的回顾思索,诗人对自己的归隐而穷终于无悔,于是又借晨景一幅以引出感想,当初因不满于如众鸟向日般趋炎附势的世态,而久不从仕;后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山,却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旋即归去来,正如那迟出早归的独鸟一般.于是他感慨道:自己坚守平素的生活道路,本是经过反复,量力而行的.也自知,这种生活免不了饥寒交煎的困苦;但是旧友零落,世无知音,既然如此,在贫困中终此一生,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何所悲”是解脱之词,更可见作诗其初诗人实是悲慨盈怀.

2020-05-09 00:51:4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