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图1的地理位置得出该地为我国东北部,属于季风气候区,故补给形式为雨水补给为主;图2为中亚北亚地区,为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故河流补给形式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干旱半干旱区由于降水稀少,故在气候上发展农业具有光照强和昼夜温差大的优势.
(2)气温分布特征主要从温度绝对值特征、递变方向及变化幅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故其气温分布特点有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北角.从图中可看出,等温线凸向低温出,说明等温线弯曲率最大的部分比两侧温度高.而此处从位置可得出为大兴安岭.故从大气运动特征可看出应该为山体的背风坡,大气下沉从而增温.
(3)该地为我国东北地区三江平原的湿地.其主要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且形成冻土阻隔了水分的下渗,再加上地势低平的原因,从而长期潮湿积水形成湿地.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4)主要自然景观从地形地貌、动植物类型、河流水文、土壤等方面阐述.该地为平原地区,纬度较高,为亚寒带地区.故所观察到的景象有平原广阔,地形坦荡;河流纵横,沼泽广布;亚寒带针叶林绵延不断(或狐、熊穿行).
(5)海洋水汽通过水汽输送至陆地然后形成降水,箭头向下,而在陆地以水体的蒸发与植物的蒸腾作用,形成地面水分进入大气.
故答案为:
(1)差异:①河流夏季以雨水补给为主,②河流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优势:光照充足(或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
(2)气温分布特点:气温由东南向西北(或由南向北)递减,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或东南部大于西北部),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北角.
等温线弯曲的原因: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下沉(或背风坡)增温.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致使等温线向北弯曲.
(3)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作用:调节气候(或调节河、湖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或保护生态系统).
(4)平原广阔,地形坦荡;河流纵横,沼泽广布;亚寒带针叶林绵延不断(或狐、熊穿行).
(5)所画箭头与环节名称注记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