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建筑的特点?】
明清建筑的特点?
【明清建筑的特点?】
明清建筑的特点?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清建筑的最大成就是在园林领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最具艺术性的古代建筑群.中国历代都建有大量宫殿,但只有明清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现存的古城市和南北方民居也基本建于这一时期.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杰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带的民居则是中国民居最成功的典范.坛庙和帝王陵墓都是古代重要的建筑,目前北京依然较完整的保留有明清两代祭祀天地、社稷和帝王祖先的国家最高级别坛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北京天坛,至今仍以其沟通天地的神妙艺术打动人心.明代帝陵在继承前代形制的基础上自成一格,清代基本上继承了明代制度.明十三陵是明清帝陵中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者.
以往的建筑历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时期单体建筑艺术性的下降而贬低明清建筑.实际上,明清建筑不仅在创造群体空间的艺术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筑技术上也取得了进步.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这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明清建筑还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其间,中国普遍出现的无梁殿就是这种进步的具体体现.
总之,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并非一味地走下坡路,它仿佛是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依然光华四射.
明清建筑
元朝严酷的统治终被推翻,中国又恢复了汉人掌权.但一心想恢复汉唐雄威的明朝皇帝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另一次辉煌——封建制度没落的颓势已无法挽回.在明朝,中央集权发展到极点,宰相被废除,皇帝成为官僚之长.特务政治也发展到极至,东西厂、锦衣卫等特务组织十分发达.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但此时的儒学早没有了先秦时的朝气,其消极因素越来越显现出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在中国萌出了芽.但面对儒学强大的势力,这芽始终没萌起来.此时期中国的科技发展出现了最后一个高峰,——近代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利玛窦、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宋应星作《天工开物》.明末对农民严酷的剥削引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清朝统治者南下夺取了革命的果实,延续明之君主独裁.他们歧视汉人,对汉族实行民族同化政策,但怀柔与高压并行,鼓励醉心利碌的奴才思想,且大兴文字狱,使学术发展受到阻碍.在经历了短暂的“康乾盛世”后,国势陡转,八旗子弟的弓箭长矛终敌不过洋人的坚船利炮,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被迫终结,进入了灾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於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城市建设
1.帝都北京
2.一般城市
明清时期,城市数量迅速增加,都市结构也趋复杂,全国各地均出现了因各种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军事据点,交通枢纽,而兴起的各类市镇,如景德镇,扬州,威海卫,厦门等,此时大小城市均有建砖城,护城河,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皆各有规则.现存保存比较完好的是明西安城墙.它始建于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明隆庆四年(1570年)又加砖包砌,留存至今.明西安城的西、南两面城墙基本和唐长安皇城的城垣相同,东、北两面墙向外扩移了约三分之一.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呈长方形,南垣长4255米,北垣长4262米,东垣长1886米,西垣长270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四面各筑一门,每座城门门楼三重:闸楼在外,箭楼居中,正楼最里,为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与围墙连接形成瓮城.在城墙四角各筑角楼一座.城墙上相间120米还有敌台(马面、墩台)98个,台上筑有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存物资用.城墙顶部外侧还修有雉谍(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和文口,供射箭和了望用,内侧修有女墙无垛口,以防行人坠落,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整个城墙气势雄伟,构成一个科学严密的古城堡防御体系.
钟楼座落在西安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楼上曾有大铁钟一口,每晨击钟报时,故名钟楼.高36米,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原在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年)移建于此.钟楼从下向上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呈正方形,四面开券洞门,由地平至楼顶通高36米.楼深广各五间,环以回廊,凭栏四望,可饱览古城全貌.楼分两层,三重檐四角攒顶.楼檐四角如凤展翅,绿琉璃覆盖的攒顶上为金色宝顶,一层墙壁刷白,显得雍容华贵,似唐风尤存.
建筑组群
此时期建筑组群采用院落重叠纵向扩展,与左右横向扩展配合,以通过不同封闭空间的变化来突出主体建筑,其中以北平明清故宫为典型,此时的建筑工匠,组织空间的尺度感相当灵活敏锐.
★详见北京故宫
单体建筑
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官式建筑由於形式上斗拱比例缩小,出檐较短,柱的生起,侧脚,卷杀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严肃,拘谨而硬朗的基调,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不过民间建筑之地方特色十分明显.但也有极少数特例,如北京故宫线条复杂的角楼.
★明清官式建筑详见北京故宫
飞云楼在万荣县解店镇东岳庙内,相传始建于唐,现存者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楼面阔5间,进深5间,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总高约23米.底层木柱林立,支撑楼体,构成棋盘式.楼体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壮天柱直通顶层.这四根支柱,是飞云楼的主体支柱.通天柱周围,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平面正方,中层平面变为折角十字,外绕一圈廊道,屋顶轮廓多变;第三层平面又恢复为方形,但屋顶形象与中层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顶.
飞云楼体量不大,但有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给人以十分高大的感觉.各层屋顶也构成了飞云楼非常丰富的立面构图.屋角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此楼楼顶,以红、黄、绿五彩琉璃瓦铺盖,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醇黄若琥珀,楼身上悬有风铃,风荡铃响,清脆悦耳.
飞云楼楼体精巧奇特,像这样造型繁丽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