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哪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都会在一定条件下向自身的对立面转化,这是辩证法的基本法则。你上面所提到的现象都是存在的,而道理也很简单:就是物质生产资料和资源的私有制和私人占有。发明了机器可以减轻人类劳动负担是没错的,但它掌握在少数人特别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少数私人手中时,结果就不同了,它反成了剥削劳动者强有力的工具,人成了机器的附庸。机器越先进,人就越受奴役和剥削。因为机器的所有者要把使用机器节省下来的成本占为己有而不是分配给劳动者。对于科学的进步也一样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所谓人的价值,它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因此,人的价值就在于他能够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这种关系包含着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所尽的义务,第二个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
在以前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曾经过分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却忽视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其实这是人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全面承认的表现。因为一个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精神乃至物质方面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那么这个人的价值还不能说是得到了完满的实现的。
当然,人的价值决不限于社会给予个人这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这是因为我们刚才说过的:社会要能满足和给予个人的东西,首先就要靠它的成员以各种方式创造出来。所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还是在于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作了什么贡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报章上曾经讨论过大学生舍身救老农民值不值得的问题。有人认为以一个年轻的风华正茂的大学生的生命去换一个已在垂暮之年的老农民的性命,实在大不值得了。这其实也就是涉及到了人的价值的问题。以身份、以年纪来衡量人的价值,认为大学生的价值一定比农民的高是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这个大学生的价值就在他舍身救老农民这件事体现了出来:因为通过舍身救老农民,他的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得到了人人们以及社会的承认与尊敬,他通过救老农民而为社会、为他人树立了高尚道德品质的楷模,这显示了他的生命的最大价值所在。
为了便于你理解,你看看下面这几段话吧: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