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的内容-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霍智勇的问题

  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的内容

  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的内容

1回答
2020-05-14 20:03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邱风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

  相关书籍

  其基本观点包括: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因此民国时期陈复开始提出“心灵儒学”做出注解.儒家的学脉自清末已经全然中断,西学东渐的过程里,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的诞生.不过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能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能张开的贡献.因此,陈复重新提倡心学,并书写《盘古心经》,继承阳明学的道统,再开“盘古心学”,创办书院讲学,教育弟子,并组织“新人道协会”,从事外王事业的奋勉,这使得心学开始有新的动能,这种心学包容儒释道传统三教思想,兼融新世纪思潮与印度玛家哲学,创造出极其特殊而新颖的儒学面目,目前正在台湾发展中.

  王阳明心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好多人认为心学是空谈,实在是被歪曲的太厉害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好比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并且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就是实践.表面上看这个实践好像是在对客观的父母进行作用,其实是对自己的本心进行作用,万物皆在本心.这个孝顺父母的天理并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也没有教我们要我们孝顺他,这是纯粹发乎没有私心物欲的良知.而且父母死后,我们的孝顺之心也不因此消失.

  讲究名正言顺是中国的特色,思想家们都想争儒家正统的地位.朱熹为了宣扬他的思想,减少反对他的阻力,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篡改《大学》,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解释.其实他的思想跟儒家的思想有很大的背离了.

  同样聪明的王阳明的心学完全是靠批判朱子之学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刚开始他至少在表面上他也不敢和朱熹的思想分道扬镳,因为当时的程朱理学是主流,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这些东西,为了减少阻力,他写了几本书,《大学古本》,说心学才是儒家的嫡传.《朱子晚年定论》,说朱熹晚年已经逐渐象心学靠拢了,又把儒家按照自己的心学理论进行解释.举一个例子,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罗钦顺就对此进行了质疑,王阳明很委屈,表明了心迹说道

  孟子辟杨、墨,至於「无父无君」.二子亦当时之贤者,使与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为贤.墨子「兼爱」,行仁而过耳;杨子「为我」,行义而过耳.此其为说,亦岂灭理乱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至比於禽兽夷狄,所谓「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也.今世学术之弊,其谓之学仁而过者乎?谓之学义而过者乎?抑谓之学不仁不义而过者乎?吾不知其於洪水猛兽何如也!孟子云:「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杨墨之道塞天下,孟子之时,天下之尊信杨墨,当不下於今日之崇尚朱说,而孟子独以一人呶呶於其间,噫,可哀矣!韩氏云:「佛老之害,甚於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於未坏之先,而韩愈乃欲全之於已坏之后,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呜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众方嘻嘻之中,而独出涕嗟,若举世恬然以趋,而独疾首蹙额以为忧,此其非病狂丧心,殆必诚有大苦者隐於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其为《朱子晚年定论》,盖亦不得已而然.中间年岁早晚诚有所未考,虽不必尽出於晚年,固多出於晚年者矣.然大意在委曲调停,以明此学为重.平生於朱子之说,如神明蓍龟,一旦与之背驰,心诚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为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盖不忍牴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与之牴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不见也.执事所谓决与朱子异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於己,乃益於己也.言之而非,虽同於己,适损於己也.益於己者,己必喜之;损於己者,己必恶之.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於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小人之过也必文.某虽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

  在这里,王阳明已经以孟子自居了,而把朱子看作了墨子杨子一类的人物,彻底划清了界限,在形式上都分道扬镳了

2020-05-14 20:07:56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