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大学。1937年11月至1946年7月,在纷飞的战火中,联大师生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大学。1937年11月至1946年7月,在纷飞的战火中,联大师生和衷共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历尽艰辛而办学不辍,这是战时高等教育的奇迹,也开创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联合办学之先河。
在这不到九年的时间里,先后约有八千人在西南联大就读,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国防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西南联大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耀眼成就,抗日救亡的铁流中同样有他们刚毅坚卓的身影。九年间,先后共有一千二百余名联大学子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大军,有十四位联大学子献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西南联大被人们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而数十年来,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海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心中,并成为热点课题之一——在战火纷飞之际,在学习、生活、工作条件都极其恶劣的环境中,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
半个多世纪以来,让人们形成共识的原因是,联大的成功纵然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种种因素,但最重要的是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理念,名师荟萃,形成了特有的“爱国、民主、科学”和“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振兴国家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联大师生在被日军摧毁的残垣断壁前仍然精神不倒。联大师生置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之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战建国而学,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崇高民族气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和“刚毅坚卓”的顽强精神支撑着联大师生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弦歌不辍。无怪乎林语堂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路过昆明作演讲时发出这样的惊叹:“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以“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为题,有什么深刻含意?
________________
2.西南联大是“战时高等教育的奇迹”,请简要概括这一“奇迹”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结合文章结尾林语堂的“惊叹”,对西南联大作出恰当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