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那四种人,写出人名和事例.
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那四种人,写出人名和事例.
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那四种人,写出人名和事例.
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那四种人,写出人名和事例.
拼命硬干1、愚公移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尚大言炎炎:子子孙孙无穷尽也.难缠的家伙.x0d2、夸父追日:又一个抓狂的疯子.最后因为自己的愚蠢而丧命.据说喝干了黄河,最后渴死在找水的路上.x0d3、精卫填海:游泳溺毙,从此迁怒于大海.灵魂化鸟,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x0d4、海瑞:和所有的潜规则过不去,和腐败的大环境过不去,甚至和皇帝过不去.强硬的态度令所有官员侧目.x0d5、魏征:又一个直谏之臣.让李世民数次产生宰了他的念头.x0d6、诸葛亮:六出祁山,率疲敝之师,征讨强大的魏国.发动毫无道理的战争,只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光复汉室的理想.劳民伤财不算,还赔上了性命.x0d7、隋炀帝:挖运河,打朝鲜,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自恃国力强盛,不顾民众悲苦.才气不错,胆气过足,运气不佳.毕竟国家不是玩物,老百姓玩不起.x0d8、王安石:改革没有错,但是用人太欠.问题出现了,倔强却不正视,认定了是旧党们在作梗.最后身败名裂,留下千古骂名.x0d埋头苦干1、左思是我国西晋著名文学家,著有《三都赋》、《咏史》等.抄录读书法是在读书时运用抄写的方法来启迪思维,提高读写能力.左思抄录法的步骤是诵读一抄写一记忆.贯穿全过程的是“思”,读中思,写中思,记中思.x0d左思出身寒微,小时候跟人学书法、弹琴、读书,但学习成绩到不好.他父亲很泄气,认为这孩子没有出息.有一次他父亲对朋友说:“这孩子的智力才能太差了.还赶不上我呢!”左思在一旁听了很不服气,从此发愤读书学习,决心追回失去时光.经过几年后,他开始着手撰写《三都赋》.他把读书、抄录、写作结合起来,发愤攻读,勤于动笔,抄录了无数书文警句.他在室内的门上、墙上,以及厕所里都挂满了纸、毛笔,随读随记.他还把随时看到或想到的思想、语句也随时记下.经过10年构思、琢磨及反复修改,左思终于完成了《三都赋》.x0d消息很快传开,一时轰动了洛阳,大家竞相传抄,因为用纸太多,洛阳纸张都涨价了,流传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x0d2、苏秦是东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乘轩里人,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苏秦是五兄弟中最小的,故字季子,其兄苏代、苏厉、苏辟、苏鹤,均为一时著名的纵横之士.苏秦的准确生年,今已不可考.《史记·燕世家》载:“(文公)二十八年(前334),苏秦始来见.”根据《帛书》,这一记述有误.《帛书二十二》说:齐宋攻魏,楚围翁(雍)是(氏),秦败屈丐.”又说“今者秦立于门”,显然为苏秦初出茅庐,游说陈轸的谈话.按“秦败屈丐”在前312年,假设青年苏秦首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是20岁左右,则推算他大概生于前332年前后.x0d其时,正值战国中期,各国龙争虎斗,风云际会,很多纵横之士游说诸侯,以口舌博取功名富贵,成为白衣卿相,权倾人主,声震天下.苏秦对此非常艳羡,加之兄长对他的影响.从小便立志献身此道.他独自前往齐国,投身于一代纵横大师鬼谷先生门下,学习纵横之术.x0d学成之后,苏秦曾先后游说周、秦.赵等国,然而均不为所用,碰壁而归,感到十分羞惭.苏秦回家后,妻子及嫂嫂都看不起他,讥讽他不务正业,不事农商,认为以他的才能想混取功名是痴人做梦.苏秦听后,不但不灰心丧气,反而闭门不出,发愤攻读.他日夜研习《阴符》、《揣情》、《摩意》等篇,揣摩打动人主的方法.夜半读书昏昏欲睡,他“弓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秦策一》).此等刻苦攻读的精神历代为人们所传诵,锥刺股的苏秦与头悬梁的孙敬,都被编入《三宅经》中,成为发愤读书的楷模.当然,苏秦刺股攻读的目的是为了求取功名富贵,然而他那种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是值得提倡的.x0d功夫不负苦心人,期年,他的学问大进,揣情摩意的功夫也提高了不少,苏秦再次踏上了游说列国的征途.x0d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著「绵衣纨袴」、「饫甘餍肥」的富贵生活.在他十三岁时,即曹家被抄的次年,全家迁回北京,家道急遽衰落.从此,曹雪芹过著「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顿生活.关於《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以及曹雪芹的中、晚年生活,由於文献资料极少,很多问题无法确知,只能存疑.从曹雪芹的好友张宜泉、敦敏、敦诚等人的零星记载中,我们仅知道曹雪芹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嗜酒狷狂,对黑暗社会抱傲岸的态度.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但全书尚未完稿,他就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泪尽而逝」,终年还不到.x0d为民请命x0d1.任长霞是个真正的好官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不过只是在她殉职了之后才发现她x0d2.王书瑞——“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为民请命的长兴人x0d3.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x0d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x0d4.况钟(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x0d5.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