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文科综合(新课标:河南,黑龙江-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刘勇俊的问题

  2012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文科综合 (新课标:河南,黑龙江,吉林,陕西,宁夏,海南)

  2012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文科综合 (新课标:河南,黑龙江,吉林,陕西,宁夏,海南)

6回答
2016-05-25 16:58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使徒保罗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地理 Ⅰ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的内容,确定高考地理科考试内容。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内容的考核由各省区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酌定。 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2016-05-27 14:34:56
使徒保罗

  选考内容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5.欧洲的宗教改革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7.俄国农奴制改革 8.明治维新 9.戊戌变法  选考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洛克 (2)卢梭 2.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1)大抗议书 (2)内战 3.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1)《独立宣言》 (2)《人权宣言》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1)法国大革命 (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5.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6.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1)宪章运动 (2)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3)"非战公约" (4)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2)中东战争 (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4)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 (2)唐太宗 (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克伦威尔 (2)华盛顿 (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 (1)孙中山 (2)甘地 (3)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2)列宁 (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 (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2)牛顿、爱因斯坦 选考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 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2.人类起源之谜 3.二里头文化 4.三星堆遗址 5.米诺斯宫殿遗址 6.玛雅文明 7.大津巴布韦遗址 选考六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1) "世界遗产公约" (2)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2.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1)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2)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产 (1)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 (2)奥林匹克遗址群 (3)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1)佛罗伦萨 (2)圣彼得大教堂 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1)秦始皇陵兵马俑 (2)万里长城 (3)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4)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5)昆曲 6.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1)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2)奥斯威辛集中营

2016-06-01 06:49:49
使徒保罗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 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2016-05-30 03:20:26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