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解释“三季不如两季稻”的现象-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贾晨辉的问题

  请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解释“三季不如两季稻”的现象

  请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解释“三季不如两季稻”的现象

1回答
2020-05-19 00:04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黄景德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内容是:在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在短期中可以把生产要素分为固定生产要素和可变生产要素.当固定生产要素不变而可变生产要素增加时,产量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起初随着可变生产要素增加,由于固定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边际产量(即增加的产量)递增,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然后,随着固定生产要素接近于充公利用,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增加仍可以是正数,但增长率递减,这时总产量仍在增加,但速度是递减的.最后,当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反而会使边际产量小于零,总产量绝对减少.举个例子说,一个面包坊有两个烤炉为固定不变,作为可变生产要素的工人从1个增加到2个时,面包的边际产量和总产量都会增加.如果增加到3个工人,1个工人打杂,尽管这个工人增加的产量不如第2个工人(边际产量递减),但总产量仍增加了.如果增加第4个工人,面包坊内拥挤,工人之间发生矛盾,总产量反而减少了.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各部门都存在,但在农业中最突出.三季稻不如两季稻正说明了这一点.在农业仍为传统生产技术的情况下,土地、设备、水利资源、肥料等都是固定生产要素.两季稻改为三季稻并没有改变这些固定生产要素,只是增加了可变生产要素劳动与种子.两季稻是农民长期生产经验的总结,它行之有效,说明在传统农业技术下,固定生产要素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改为三季稻之后,土地过度利用引起肥力下降,设备、肥料、水利资源等由两次使用改为三次使用,每次使用的数且不足.这样,三季稻时的总产量就低于两季稻了.四川省把三季稻改为两季稻之后,全省粮食产量反而增加了.江苏省邢江县1980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两季稻每亩总产量达2014斤,而三季稻只有1510斤.更不用说两季稻还节省了生产成本.群众总结的经验是“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这就是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形象说明.

2020-05-19 00:05:00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