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谈对于设计美的理解-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铁锦程的问题

  从文化角度谈对于设计美的理解

  从文化角度谈对于设计美的理解

1回答
2020-05-18 16:30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李谢华

  现在社会存在几个大的文化走向——“西化”和所谓的“现代化”、“全球化”问题,学生受这些东西的影响很大,当然这与年轻人喜欢追求时尚有关系.我也有这种感觉,就是当不同国家的学生作品放在一起时,我们自己的特点在哪儿?设计最终落实在视觉语言上,视觉语言的表现要靠知识的积累、文化的积淀和艺术的表现,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很多设计作品仅从创意或造型上来看很完美,我们不能说它不好,但是缺乏自己的特色,或者说缺乏具有原创性语言的表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设计应该与生活息息相关并引领生活.

  关于设计与生活的关系,让我想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都知道铁路上铺设的枕木,它的排列方式是经过科学计算的,包括它的大小和承重能力等等,但是这个间距的设置却刚好是人迈出一步的距离,所以总有人在铁路上行走,这样就经常发生事故.后来把枕木的间距设计成一步半,人在上面走起来就不那么舒服了,这样就避免了事故的发生.这就是个很巧妙的设计,设计里面除了我们常说的美观、大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实用功能

  以人为本”应该是设计的最终原则,这正应验了田自秉先生的观点:设计应该“经济、实用、美观”.实用这点对于设计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消费者更看重设计的实用性.比如刚刚我们在民艺博物馆看到的那把烧水用的水壶,是日照两城文化演化而来的黑陶.看似简单的一把壶,外形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当我们把水壶反过来的时候,可以看到壶底被设计为凹进去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拢火,水开的就比较快,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节约柴火.老百姓从来不知道何谓“节约型设计”,但民间的“设计师”们关注生活,早在没有“工业设计”概念的时候,就已经在生活中使用了自己设计的“节约型产品”.这些优秀的设计恰恰来自于我们所忽视的“民间”.而且,我们越是深入的了解民间文化,就越能体会到它的博大和深厚.我们会在民间发现许多巧妙的设计,它的巧妙之处有很多确实是现代人所想象不到的.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积淀了太多优秀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将中国传统的、民间的文化作为我们设计灵感的源泉,一定会产生更多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包含中国元素的现代设计.

  日本的设计一度引领亚洲,况且在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创造了许多现代东方式的风格,并一直影响周边国家的设计潮流.同时他们的设计元素特别是平面设计,从汉字和日本形式感上做文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让人们一看到这种风格就知道这是日本设计师的作品.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日本本国生产的美能达相机能卖到15万日圆,但在中国生产的只卖5万日圆,同样是美能达的相机,为什么价格相差这么多呢?就差在做工上,我们的做工不够认真、精细.所以,中国人一定要把“认真”做到位.中国人不是不能认真,唐代、宋代的工艺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现代人太浮躁.“认真”的精神要从学校里培养,不能让学生们浮躁.学校不仅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精神.西方艺术是科学的、技术的、形象的;东方的艺术是哲学的、人文的、意象的.关于中国造物中“天然”的问题,实际上是中国民间手工艺一直提倡的“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的原则.那些精湛的陶器、石器、玉器,都是根据它的形制、材质去雕塑的.为什么中国的民间工匠意象那么优秀呢?恰恰是体现了人们对造物的追求,追求自然造化,崇尚人与物的交流,倡导材质美、自然美和技艺美的规律.我们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东方与西方的区别,民族与民族的区别,还有地方与地方的区别.区域性的差异与联系,在民俗学研究中是个很重要的领域.

  不同生活方式下的器物设计,怎样才能体现地区文化,怎样才能体现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是现代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应当关注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的设计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的观点.也是《考工记》所提出的四项造物原则: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这跟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自然环境有关.做这样的选择是为了后代能在特定地区世代生息繁衍下去,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所以说,“美”不仅仅指所谓的“纯艺术”,它是文化概念上的“美”,渗透在一切事物和行为当中.我觉得这是大家都认同的一个观点.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要强调地方标志性文化的建设.我们做设计时,要了解更多地方特色的东西,以便更好地为地方服务.设计需要“全球化”,但是不能都去搞“全球化”,我们需要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更多民艺、民俗方面的知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们知道一些具体的知识,而是教给他们怎样看待地方文化,如何从中吸取养分.现在有很多设计作品都求新出怪,认为那才是有个性,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美”应该是和谐中的“美”,那些怪异的所谓“设计”是没有文化的“根”的,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祖先是怎样创造的,是怎样设计的.最重要的就是理解“文化”,从我们的传统艺术中寻找自己创作的营养.

  当今社会的一些“垃圾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太大,这也是学生作品没有自己原创特色的原因之一.刘铁梁先生提到的“建设地方标志性文化”的观点,我非常赞同.就我们国内的城市建设来说,有自己特色的城市不多.我认为城市应该是生长出来的,是文化哺育出来的.但是我看到欧洲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作为公共设施的垃圾箱,在这个城市的是这样的,跟它相邻的城市就一定不会跟它相似,从生活中的设计就能区别城市的不同风格.我觉得“地方标志性文化”的提法有必要在设计界深入展开讨论.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呵呵YL

2020-05-18 16:32:07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