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全文是什么?出自何处?有什么含义?】-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汪慧英的问题

  【"内圣外王"全文是什么?出自何处?有什么含义?】

  "内圣外王"全文是什么?出自何处?有什么含义?

1回答
2020-05-19 06:28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郭旭红

  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浅议

  “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孔子的儒学思想内涵深远,内容丰富,既能体现在道德、人格方面,也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方面.下面即对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简要分析.

  一、“内圣外王”一词的出现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直接出自儒学和孔子之说,但《天下篇》作者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就为儒家采用这一术语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孔子言论中的“内圣外王”

  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i][1]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ii][2]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iii][3]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iv][4]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

  三、孔子“内圣外王”中的政治思想

  孔子“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v][5]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成为“仁人”,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vi][6]孔子以下层百姓为对象,以利乐为主要工具,辅以刑政,试图达到“名人伦”的目的,来稳定民心,稳固统治.

  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小结

  “内圣外王”之说虽首见于《庄子》,但却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就连现代儒家的主张仍然如此.从原始儒学到汉代的政治儒学,再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两千多年里,时代在变,儒学的诠释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内圣外王”的模式里运思.因之,我们对于这一传统社会的精神遗产,一定要批判的分析.

  中国文化统一世界的文明模式——内圣外王

  我们知道,明王朝有很多附属国,明王朝的附属国是是明王朝依靠自己的实力让众多的国家服气,“臣服”而

  自愿加盟的.明王朝的很多附属国模式就是将来中国统一世界的模式,虽然它有足够的武力征服其它国家,但

  它不是依靠武力,而是靠自己的实力(道德)说话的.尽管明王朝的模式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需要完善的

  .

  按中国文化讲,“使天下服”绝不是依靠武力,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又不能没有武力.当人的觉悟达到相当高

  的水平之后,只需一番合乎规律的道理,就可以使天下归心了.当人还不开化,或是很野蛮时,这时就需要一

  定的威慑力,如禹王“刑天舞干戚”.当他们来入侵时,就要保证一定能打败他们,这时就需要自身的强大.

  如果你强大了,大家都来归顺,赶都赶不走;如果你落后虚弱了,大家都会离你而去(国家独立),留都留不

  住,留住的只是矛盾和战争.如果中国现在世界第一强国,我看谁也不想从中国独立出去受穷.如果你自己贫

  穷落后,谁也不愿跟着你受穷,人家闹独立,你也不能完全怪人家,应当首先检讨一下自己做到了没有.

  很明显,以什么服人,以什么形式统一天下,是与社会人的文明程度成比例的,越是文明程度高的社会,就越

  要以道德去统一之;越是落后野蛮的社会就越需要武力去统一之.这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也是同样的,越是道

  德败坏的社会,法律的重要性就显得越重要;越是道德高尚的社会,法律就显的无关紧要了.大家都不犯罪,

  都很明理,办事都不出规矩,法律还有什么作用?反之,很多人都犯罪,不依靠法律去制裁又有什么办法?

  大家都犯罪,执法的人难道就不犯罪?整个社会的道德都不好,执法的人的道德就会好?执法人的道德败坏,

  贪官污吏也就出来,这个社会是什么样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统一世界的模式基本是明朝统一天下的模式,自身强大而“内圣”,外邦、外国纷纷效法学习,主动与中

  国进行联合,或自愿加入中国,而不是靠武力征服,这就是“外王”.不过,现在理论上更明确了,因为明王

  朝的理论还是浑浑沌沌.明王朝虽然提出过无为而治,其实明王朝社会根本不具备无为而治的社会条件,因为

  那时的人的道德品质根本就达不到那样的程度,明王朝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明王朝形式上崇儒,但是

  整个明王朝的意识形态还是很乱的,就皇帝而言

2020-05-19 06:32:34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