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星,中子星,恒星,行星的区别是什么?-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赖水清的问题

  质子星,中子星,恒星,行星的区别是什么?

  质子星,中子星,恒星,行星的区别是什么?

1回答
2020-05-20 22:38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沈林武

   中子星是一种比白矮星密度更大的恒星,主要是由中子以及少量的质子、电子所组成的超密恒星.1932年发现中子后不久,朗道就提出可能存在由中子组成的致密星.1934年巴德和兹威基也分别提出了中子星的概念,而且指出中子星可能产生于超新星爆发.1967年英国射电天文学家休伊什和贝尔等发现了脉冲星.不久,就确认脉冲星是快速自转的、有强磁场的中子星.它的外层为固体外壳,厚约1千米,密度为100万~1亿吨/厘米3,主要是由各种原子核组成的点阵结构和自由电子气.外壳内是一层主要由中子组成的流体,其密度大约为1亿~10亿吨/厘米3,在这一层中还有少量的质子、电子和μ介子.对于中子星中心部分的密度高达10亿吨/厘米3以上的物态,目前还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1)认为是超子(一种质量大于核子质量的粒子)流体;(2)是固态的中子核心;(3)是中子流体中的π介子凝聚.子、电子和μ介子凝聚.

  中子星不仅密度高达1亿吨每立方厘米以上,而且它的磁场强度也高达1亿特斯拉以上.中子星的体积很小,它的半径的典型值约为10千米,质量下限约为0.1太阳质量,上限为1.5~2个太阳质量.

  中子星是由恒星演化而来的.在中子星里,压力是如此之大,电子被压缩到原子核中,同质子中和为电子,使原子变得仅由中子组成.而整个中子星就是由这样的原子核紧挨在一起形成的.可以这样说,中子星就是一个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

  在形成的过程方面,当恒星外壳向外膨胀时,它的核受反作用力而收缩,核在巨大的压力和由此产生的高温下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最后形成一颗中子星内核.而整个恒星将以一次极为壮观的爆炸来了结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天文学中著名的“超新星爆发”.

  银河系中著名的气体星云──蟹状星云的中心星就是一颗中子星(脉冲星).中子星是目前已知的恒星中最小的.由于中子星的体积很小,所以不能用热辐射接受器观测到.但接收到它们的射电脉冲,在研究脉冲星和双星X射线源时发现了它们.

  肉眼看到的天上的星星,全天有6000多颗,除了太阳系内的五大行星和流星、彗星之外,都是恒星.它们之所以被称为“恒星”,是由于它们相互之间的相对位置,在很长的时间内,用肉眼看不到有什么改变.其实,它们也都在运动,只是由于离开我们非常非常遥远,用肉眼觉察不到就是了.除了哪些已经死亡的恒星,恒星都是气体球,没有固态的表面,气体依靠自身的引力,聚集成球体.恒星区别于行星的一个最重要的性质是它们像太阳一样自己依靠核反应产生能量,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定地发光.太阳也是一颗恒星.其他的恒星,也是因为离开我们非常非常遥远,看上去才只是一个闪烁的亮点.除了太阳以外,离开我们最近的恒星,与太阳相比,距离也要远27万倍.

  尽管肉眼看起来恒星似乎都是一般大的亮点.但是实际上恒星的体积大小相差很悬殊.太阳在恒星中只是中等身材而已.有比太阳直径大千倍以上的恒星(如红超巨星仙王座μ,我国古名造父四,直径为太阳的3700倍),也有直径仅为太阳的百分之一甚至更小的恒星(如天狼星的伴星为白矮��)中子星正是由于恒星由于内部引力的作用,使质子和电子压在一起形成中子而构成的.宇宙的一切发展都是朝着整体能量最低而发展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形成质子星和电子星.而行星则是反射恒星的光,处于恒星系内的星体.

2020-05-20 22:43:23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