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月夜忆舍弟》,然后回答问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何文廷的问题

  【阅读《月夜忆舍弟》,然后回答问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

  阅读《月夜忆舍弟》,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断人行”写所见,点明;“戍鼓”“雁声”写,写出.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概括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1回答
2020-05-23 00:14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罗忠辉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月夜忆舍弟

  月夜标题:月夜忆舍弟①

  作者:杜甫

  体裁:诗

  格律:五言律诗

  原文:

  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④一雁声.露从今夜白⑤,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⑥寄书长⑦不达⑧,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月还是故乡的明.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注释:

  1.舍弟: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鼓声.断人行:战争期间夜里禁止行人,如后世所谓"戒严".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

  5.露从今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020-05-23 00:17:4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