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要社会劳动时间逐渐缩短.经济学研究如果脱离这条基本经济规律,很难反映正确的社会经济生活.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劳动价值论经济学,由于抓住了这一人类经济生活发展的规律性的主线,所以就具备了科学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论基础,尽管这个理论在具体方面还不完善或者存在具体错误,但是作为经济学原理是没有问题的.
劳动生产率的概念是清楚而没有争议的,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必要社会劳动时间,在《资本论》中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解释是: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论第1卷,52页).
“社会劳动时间可以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在这里界限是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资本论第3卷,717页).
对于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理论界长期存在争论,认为第1卷的解释和第3卷的解释含义不同.我认为马克思在解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第1卷和第3卷的对象不同,第1卷是微观的个别商品,第3卷是宏观的同类商品.两卷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论述并不矛盾.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论述马克思的所谓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异同,而是要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逐渐缩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研究发现,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别的,就是人类生理耗费所需要的劳动量.这样讲,并不是说随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人类的生理耗费跟着缩短,而是生理耗费需要的劳动量在跟着减少.
这个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是可以实证的,而且已经被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所证实,这种证实不需要任何假设,不需要任何条件.这种实证简单地说就是:
⒈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作时间逐渐缩短.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缩短.
远的不说,就说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近代人类经济活动都是围绕劳动时间进行计量价值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法定工作日,法定工作周,近代经济发展史就是围绕法定劳动时间的斗争史.
从近代看,通过斗争工作日日趋合理,从最初的12小时,到10小时,再到8小时,至到现在6小时工作日.工作周从48小时降到现在的40小时.这些实际情况已经充分地证明了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在减少.
⒉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的生理耗费劳动即生理耗费价值在减少.这主要反映在人们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上.
恩格尔系数是人的温饱系数,就其本来的意义是代表人的生理耗费价值.但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恩格尔系数可以表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理论根据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生理耗费价值等同.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在逐渐降低.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小于不发达国家,通常发达国家恩格尔系数在35%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则在50%左右,贫穷国家更大.同一个国家,例如我国,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城市中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再论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运动过程的“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在所有经济规律中必然有一个基本的经济规律,这个经济规律适合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政治经学过程中,揭示了人类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作为对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的共识,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条主线.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两者关系中,生产力是动力,生产关系是社会形式.
第二,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决定作用,首先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它的具体形式.此外还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由于生产力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原来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会变得不相适应,就要变更生产关系.
第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当生产关系和它的具体形式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对生产力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只能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而不能改变生产力运动本身固有的规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合,是动态的适合,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质言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必然联系的理论概括,叫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定义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现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适合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后者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本质.对这个基本经济规律的本质性的表述我们可以简单地称其为“劳动规律”.——所以,劳动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这个论断,不仅仅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任何社会都是适用的.为什么这样说,这就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存在于任何社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领域的一般范畴.
为此,我们必须透彻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本质.那么,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们已经解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人的生理耗费劳动量的具体形式,并据此上升为劳动量的一般形式.因此不管任何社会,只要存在劳动,存在劳动量,存在人的生理耗费,就必然存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一般范畴.
既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范畴,那么它与劳动生产力就存在一定的关系.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们研究发现,就是一种对劳动生产力的适合关系,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适合劳动生产力状况.进一步分析这种关系,就是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逐渐缩短.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如果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所规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适应的缩短,那么这就是合乎基本经济规律的,否则就是不符合基本经济规律的.就必须进行调整.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规律表现的最为明显,表现为雇佣劳动的劳资关系.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劳资关系的矛盾主要就是如何确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规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时候,必须符合生产力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适合关系.如果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规定过长,则影响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因而反作用于生产力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规定过短,则影响资本的积极性,同样反作用于生产力,影响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