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泰山,鸿毛陈霁(1)我一下车就看见了那些-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高理文的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泰山,鸿毛陈霁(1)我一下车就看见了那些龙柱。十二根。排列在大道两边,有皇家气派。泰山就在龙柱的前方。山上一半是石头,一半是树,袒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泰山,鸿毛

  陈 霁

  (1)我一下车就看见了那些龙柱。十二根。排列在大道两边,有皇家气派。泰山就在龙柱的前方。山上一半是石头,一半是树,袒露着非同一般的嵯峨、凌厉与霸气。

  (2)从这里到山顶,十来公里的路程,司马迁、李白、杜甫之类名人的脚印,早已密密地叠加在六千多级石级上。五六千处石刻挤满沿途的石壁,隐藏着中华民族一个个朝代的一些秘密。一般平庸的皇帝,没有底气,是不敢厚着脸皮来觐见泰山的。

  (3)游人越来越多。所有的人都在赶路,所有的人都仰望着山顶。所有的人到此一游,直接或者间接都与一个人有关。

  (4)他叫孔子。泰山上的人流物流,孔子都是源头。

  (5)作为中国最早的职业教师,孔子让教育从贵族走向民间,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也没有过时。作为文化集大成者,他是一个火炬手,有他点燃火种,领跑,薪火相传,才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生不息。作为思想家,“仁者爱人”闪耀着最具普世价值的人道主义光芒。除了孔子,谁还可以代表和象征中国的文化传统?除了孔子,谁还可以被视为中国的精神符号?

  (6)从登山的第一步开始,石刻就是绕不开的景观。它们像是人身上过度的文身,冲击着我们的视觉。

  (7)从古至今的中国人,都喜欢将“某某某到此一游”往石上树上乱刻乱画。前年春天,那位退休的常州老汉,本来是去宝岛为台湾同胞提振旅游业做贡献的,但就是因为骨子里这样的传统沉淀太深,也就随手在台湾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上刻下自己的大名,结果把老脸丢尽。不过,在岩石上刻字,似乎也应了那句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便是泰山上那几千处石刻,也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到此一游”。勒石留名,很少有人经得起这种诱惑。皇帝们,将相们,巡抚、知府甚至县令们,到了这里都手痒痒地想在泰山写点刻点什么。不能留名青史,难道不能留名青山么?他们握有大权。那些题词,看似深刻,细看也不过是虚张声势或者装腔作势的空话大话。看似在礼赞泰山,实际是想通过对泰山的攀附满足自己的虚荣。

  (8)但是,泰山上最气势磅礴最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金刚经》石刻却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作者是谁?他躲在这艺术巨制的背后,让我们永远敬仰。也没有看见甚至也没有听说孔子在这里刻了什么,但是他与泰山同在。

  (9)山脚的槐花、山腰的梨花和山顶的樱花,盛开如雪。

  (10)我找到了“孔子登临处”,准备从孔子的起点开始与孔子一路同行。但是为了节约时间,我还是决定从半山腰开始我的泰山之旅。然而,到了十八盘才知道泰山的威严。才一个多小时,我觉得体能已经严重透支。这时,每向上跨一步都在挑战极限。望了一眼远在云端的南天门,更加感到了压力和威慑。再看一路的游客,个个气喘吁吁,表情痛苦地在蹬道上艰难地挪动脚步。就是下山的人们也是相互搀着攀着,一瘸一拐,甚至还有倒退着走的。

  (11)我相信,这是人的退化。

  (12)我相信,在两千五百年前,这里一定没有整齐的石级,配套的服务,更没有汽车和缆车。但是,孔子的泰山之行一定是健步如飞的。他那高一米八的硕大身板,在泰山崎岖山道上的移动,是一幅怎样令人钦慕的风景啊。

  (13)中华五千年文明,孔子总结了前两千五百年,又深深地影响了后两千五百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不但没有出现第二个孔子,相反,他那些生机勃勃原汁原味的学说,却被历代统治者反复阉割,篡改,曲解,僵化,神化,为已所用,中华文明进化的进程也一次次被内乱与外患打断。历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今天,许多人竟还要孔子——一个两千五百年前的教师、一个生前并不怎么得意的政治人物,来为他们眼中中国的一切看不顺眼负责。

  (14)孔于被神化、妖魔化,由此而导致中华文明的停滞不前、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这是更大的退化。

  (15)退化,也包括孔子的子孙后代们。除了孙子孔伋在文化上略有建树外,此后的孔子后裔们大都是平庸之辈,坐吃俸禄,不劳而获。第七十六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劝袁世凯称帝,与辫帅张勋结为异姓兄弟,更是孔府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堕落。孔子,和他身后那些“衍圣公”们,各自在朝着相反的方向飞奔。

  (16)流动的游人成为十八盘活的血肉。借势于这条飞动的长龙,我终于也有了一个眺望的高度。

  (17)仁者乐山。孔子登泰山并非是慕泰山之名。因为那时皇帝们还没有来,诗仙、诗圣们也还没有来。他们都是隔好多年甚至几十代以后,才踏着孔子的脚

1回答
2020-05-25 00:31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李春江

  1.勒石留名。

  2.运用了比喻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山花盛开的情状,以景写情,表达对泰山和孔子的景仰。

  3. D E

  4.(1)将统治者与孔子作对比,凸显作者对孔子人格精神的崇敬和对统治者的鄙视;

   (2)作者对帝王将相的鄙视与对《金刚经》刻石作者的尊敬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于富有内涵、不求虚名的人格精神的赞美;

   (3)将《金刚经》与孔子进行类比,表达作者对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热爱。

   (4)将普通人的“到此一游”与统治者的勒石留名进行类比,显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可笑。

  5.(1)现代人的体能比之孔子已经严重退化;

   (2)漫长的历史长河,再没有出现第二个孔子;

   (3)孔子的子孙后代们大都是坐吃俸禄的平庸之辈,不劳而获;孔府在政治上道德上堕落;

   (4)中华文明停滞不前,中国在近代落后挨打。

  6.(1)标题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以泰山喻孔子,鸿毛喻凡人,生动形象而又鲜明突出的表现孔子的伟大、我们的渺小以及作者精神世界的升华,抒发作者的敬仰之情。

   (2)标题化用典故,兼用比喻,将文中的帝王将相各级官员、退休老汉、游山的人比作鸿毛,孔子比作泰山,以此抒发作者的敬仰之情。

2020-05-25 00:35:34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