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财政支出中的公平和效率?】-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沈英莹的问题

  【如何理解财政支出中的公平和效率?】

  如何理解财政支出中的公平和效率?

1回答
2020-05-24 09:33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沙全友

  财政支出个人觉得没有公平,并不效率.2010年4分之1的财政支出是在政府招待费上.(说好听点是招待费,不好听就是吃喝玩乐嫖,这都是服务餐饮娱乐发票.就是所谓的招待费.)

  一、公平与效率一般

  1、评价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和财政理论分析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是什么?

  任何经济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或者说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财政活动亦不例外.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产品和服务);二是物质财富如何在各社会成员之间恰当地进行分配.两者是不可或缺的.可以想像,一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如泉涌流,若只为少数人所享有;而多数人处于贫困线之下,则并不能表明该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很高;反之,若物质财富匮乏,即使平均享用,也只能说明该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很低.因此,社会经济福利是公平与效率的函数,由此产生了评价一切经济活动的两个准则:一是公平准则;二是效率准则.同样,财政职能的实现究竟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必须同时考虑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因而公平与效率是整个财政理论分析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任何一笔财政收支都应当同时从公平影响和效率影响作出评价,只择其一,均是偏颇的.

  2、公平与效率的含义

  何谓公平?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概念;按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生产成果的分配,所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是实现公平分配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每个人提供了劳动的均等机会,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竞争环境的均等;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它不承认阶级的差别,却承认人们劳动能力的差别.这里通行的仍是商品等价交换中的同一原则;我国由于允许私人经济的发展,也存在非按劳分配的因素,对这部分经济成分来说,公平分配就是按对社会的贡献实行分配.

  什么是效率?效率实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以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标志的.在现代经济中,效率是以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之比来计量的,投入少、产出多,所费低、所得高.为高效率;相反则为低效率.高效率总的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分配上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言,从总体上说公平与效率两者是统一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公平的,而多劳即可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效率也内含着公平原则,因为效率原则要求使那些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个人和生产单位能够获得更大的物质利益,同时,社会财富的增长才可能为实现公平提供物质条件.但是,在两者的实现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例如,收入分配上的合理差距会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差距过大,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那些非按劳分配因素所形成的差距过大,无疑会损害效率原则.因而政府组织经济的任务,就是通过完善经济体制并运用正确的政策达到两个社会经济原则的基本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给经济注入活力,改善资源配置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

  4、协调公平与效率的机制

  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协调公平与效率两个原则,根本问题在于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1)公平与效率既然具有统一性,则两者必须兼顾,只顾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必然失之偏颇.但在政策实施中,从指导思想上说,又不可避免地要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侧重于某一方面,同时兼顾另一方面.对于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从总体上说,侧重于效率同时兼顾公平,是应有的选择.

  (2)如何通过市场和财政两种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两种原则的兼顾,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公平分配方面,通过市场机制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个居民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只要多付出劳动,多为社会作出贡献,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财政机制主要是通过工资、奖金、税收以及补贴、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并保证每个居民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福利水平.在资源配置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会日益加强是无疑的,但这种基础作用要有一个转移和形成过程也是无疑的;在当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企图过分依赖于市场机制,无异于缘木求鱼.而政府通过财政将一定比例的GDP集中起来.并通过本身的特殊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调整产业结构、调节收入分配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财政机制侧重于集中,市场机制侧重于分散,过分集中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由于经济体制不完善,造成资金过度分散,也会损害效率原则.

  (3)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不等于平均,当前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仍要继续克服平均主义,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拉开收入差距.但也不能把收入差距和效率等同,似乎差距越大,越有利于效率的提高.这里应明确以下两点:(1)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指靠劳动致富,即在国家政策法令允许的范围内以正当的手段获取高额收入,舍此之外的非正当的高额收入,既不符合公平,也不符合效率;(2)收入差距要适度,防止与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原则相对立.适度的、合理的差距,有利于推动效率的提高;差距过大,则会走向反面,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提高效率.因此,在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还必须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手段来调节收入差距,使之维持在合理的限度以内.

  二、财政支出效率

  国家的经济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都非常关注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问题,都希望能够为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确定某种合理的界限.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确实相当重要的问题,不仅各国的理论观点纷呈,各国的财政部门也拿不出确定的见解来.下面我们试图在可能的范围内对确定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问题作一些原则性分析,首先谈谈财政支出效率问题.

  1、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效率标准

  财政支出效率与财政配置职能密切相关.谈到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更为可行的效率标准.这样的效率标准就是: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财政支出应当符合上述效率标准,财政支出所取得的各种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计,应当大于聚财过程中对经济所形成的代价或成本,也就是要取得效益剩余或净效益.

  2、财政配置与民间部门配置优化设计

  如前所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私人物品满足个人需要,是通过价格机制经由民间部门的资源配置而实现的,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只能通过特定的预算安排或政治程序经由财政的资源配置来实现.这样,资源配置的组合就在民间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进行.图2—1表示两大部门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我们用Z表示社会总资源,X表示民间部门配置的资源,Y表示财政部门配置的资源,则Z=X十Y.从图可知资源配置存在着各种比例的组合(X/Z%,Y/Z%),如果公众期望的配合点在A,那么,实际的

2020-05-24 09:38:29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