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高考分数线,男女不同,您是怎么看的?
区别男女划分数线。其中,文科的男生分数线601分,女生分数线614分,去年的文科线为637分。理科男女线均为644分,比去年降低8分。此一现象您是怎么看的?
【精】高考分数线,男女不同,您是怎么看的?
区别男女划分数线。其中,文科的男生分数线601分,女生分数线614分,去年的文科线为637分。理科男女线均为644分,比去年降低8分。此一现象您是怎么看的?
任何现象,存在即合理。分数线分男女而不同的背后,可能有录用者的一些考虑,这个我们没办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我们可控的。我们可控什么呢?就是自己的成绩。所以,如何提高我们自身的学习成绩是我们该思考的,你说呢?
这个是目前的现实.没办法
这个确实让人不舒服
对于这样有失偏颇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一些高校的相关负责人给出的理由是:女孩过剩,男孩稀缺,这样的政策是要调整男女比例。想要招收更多的男生,就要让女生在高考分数线上受委屈,这个道里恐怕不能说通吧。如果说,设立这样不公平的“同考不同分”政策,是为了拯救男生,让男生能够崛起的话,那么,这样的办法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优秀的女生不断涌现,而在如今这种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只有自身优秀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靠出台各种政策来侥幸胜利,最终也得不到成功。 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达到男女比例协调,应该找找男生们自身的原因。如今,各个学校的文理科状元大都为女生,而男生的综合素质已远远不如之前的几批高考学生。在学校,名列前茅的学生也是女生居多,而男生们的竞争力和实力都应经不再那么强有力了,各学科的中流砥柱开始往女生的方向发展;而在社会的浪潮中,职业女性的工作能力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肯定,“阴盛阳衰”已不是一天两天的状态了。如果真的出台这样“男低女高”的分数线的话,只会让男生在安逸中继续腐化,实力更不如从前,一些人会自以为有优势而不奋发;女生则会为了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加倍努力,那么结果大家可想而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大家应该明白的。 要想真的“拯救”男生群体,还是应该从内因找起,不要以让女生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才好。
前,根据人民大学招办公布的录取结果,今年人大在北京招生时,首次在提前批小语种录取中,区别男女划分数线。其中,文科的男生分数线601分,女生分数线614分,去年的文科线为637分。理科男女线均为644分,比去年降低8分。此一现象引发广泛关注。(7月8日《京华时报》) 分性别“划线”,在以往高校录取中并不多见,“人大”此番敢为人先,也难怪公众有所反应了。需要说明的是,该校小语种专业,今年在北京计划招生总数不过十余人。据此,所谓“男女有别”的新尝试,现实影响想必有限。或许正是由于,录取人数极少,才有了更多弹性与操作空间,若在“大专业”上进行类似试验,后果不可想象。但即便如此,舆论态度仍有摇摆,无非是纠结于“区别男女划线”是否必要和正当? 分配稀缺的教育资源,从不存在绝对的公平方式,人们只是承认“平等参考、依分录取相对合理”。实践中,上述简明的规则地基上,已建构了太多的“附加设计”。例如,分省命题、分省录取等策略,虽都以“追求更完善的公平”为诉求,却一再被指摘“制造了诸多实质性不公”。由此不难看出,当“纯粹公平”无法实现,任何主观的、复杂的“天才创意”,或还不若原始的单一逻辑来得令人信服。遗憾的是,“区分性别划线”,竟又成新增的“附加设计”。 诚然,一切“规则体系”都是趋向庞杂的,但并非所有“庞杂化”过程,都有益、有效。关于高考,最为传统的“全国同卷”、“同线录取”模式也许粗糙,却也最透明、最具公信力。而后时间流转、文明演进,职能部门开始考虑“地域公平”、“素质教育”等因素了,于是改写规则体现此类意志。时至今日,“区分性别划线”的新举,估计也可打出“兼顾男女公平”的名头吧?只是,人类的理性,未必能支撑人类的野心;越多的“顾及”,越发臃肿的“规则”,怎不适得其反? 很多人坚信,男女生语言天赋天然存在差距,在“小语种”招生中关照男生是合理的。假设此论有理,那么在理工科录取中,为何不向女性考生加以倾斜呢?一旦真正开启“区分性别划线”,可以料见的困境,终将令自以为聪明者付出代价,终会使那种信奉“绝对公平”的奢念破产……事实上,以性别为界,生理与心理的差别,天赋与性格的区分,以其由此引发的“学科集聚”、“事业选择”,不仅是广泛社会分工的基础,且本就是最正常的风景。 在默认不存在“阴暗交易”的前提下,将“区分性别划线”的尝试,归结于人类过于自信、过于迷恋自我智识是合理的。终究,一个处处充满“人迹”的社会,即便是善念,即便是对公平的信仰,也极易发酵出各式的“自找麻烦”、“自我折磨”……高招录取,男女生之间本就无“群体公平”一说,更遑论以“附加设计”为此铺垫
上面老师的回答不错。。。还是加强自身能力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