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山水的古诗要求要有作者,背景介绍,整体感知名句赏析要多几首
有关山水的古诗要求要有作者,背景介绍,整体感知名句赏析
要多几首
有关山水的古诗要求要有作者,背景介绍,整体感知名句赏析要多几首
有关山水的古诗要求要有作者,背景介绍,整体感知名句赏析
要多几首
望岳——杜甫
2009-12-0709:13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诗文解释: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作品信息
名称:登岳阳楼年代: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作者:杜甫体裁:五言律诗
作品原文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①.吴楚②东南坼③,乾坤日夜浮④.亲朋无一字⑧,老病有孤舟⑤.戎马关山北⑥,凭轩⑦涕泗流.
注释译文
【注释】①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②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③坼(chè):分开,裂开.此指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极言湖之开阔.④乾坤(qián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⑤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⑥戎(róng)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⑦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词,即眼泪.⑧字:这里指书信.【译文】漂泊到岳阳,今天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湖面之上.身边没有亲人,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唯有一叶孤舟飘零无定.国家多战事,多灾多难,不免痛哭流涕,虽悲伤,但不消沉.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作品鉴赏
【题解】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赏析一】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注:颔联为此诗的名句,因为此句既是实写,又寓想象(或又以夸张的手法),一“坼”一“浮”,使得洞庭湖恢宏阔大、壮观博大的气象跃然纸上.【赏析二】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博大襟怀.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评解】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杜少陵,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英年早衰,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