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汪慧英的问题

  【甲】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

  【甲】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乙】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①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②惊飞。渐进,喷沫冰花蹴起③,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④无敢先后。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⑤,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⑥,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选自张岱《白洋潮》⑦)

  【注释】①遄(chuán):迅速;②擘(bò)翼:张开翅膀;③蹴(cù)起:涌起;④镞镞:同“簇簇”,聚集;⑤辟易:惊退;⑥炝碎龙湫:指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龙湫,瀑布;⑦白洋:山名,又名龟山,在浙江绍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仅如银线 仅: (2)吞天沃日 沃:

  (3)轰怒非常 非常: (4)颜始定 颜:

  小题2:下列划线词古今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C.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D.而旗尾略不沾湿。小题3:给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停顿。(2分)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奔塘上。

  小题5:甲文从哪几个方面正面写海潮之盛?试结合文段说明一下。(4分)

  小题6:甲乙两文同写浙江之潮,结合课文,谈谈它们在写作内容方面有何不同?(2分)

1回答
2020-06-03 14:41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郭旭红

  
小题1:(1)几乎,将近;(2)用水淋洗(3)十分;(4)神色,脸色。

  
小题2:B

  
小题3: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小题4:(1)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2)只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县扑过来,直奔向海塘;

  
小题5:“仅如银线”“玉城雪岭”从“形”、“色”两方面写;“大声如雷霆”从“声”这一方面写;“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从“势”这一方面写,由远及近地写出海潮的雄奇壮观。

  
小题6:《白洋潮》主要描写了潮来的过程及惊心动魄的气势,而《观潮》不仅描写了海潮的壮美,且描绘了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风景,又写民俗。

  

  
小题1: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文言字词的古今异义不甚了解。汉字词及其意义从古到今的变化概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古代使用,现在消失不用,一种是古今都使用,都意义不同,一种是古今使用且意义相同。

  
小题3:

  
试题分析:“再近”指事件(潮涌)发生的“时态”,是一层意思,其后是写事物(潮)“情态”和“结果”层意思,如飓风,拍岸上。

  
点评:本题有难度,句子本身朗读停顿明显。朗读停顿是学生学习古文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问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一是注意文言句子中常用字词和短语结构,比如“者”“也”“……者也”之后要停顿,“则”“乃”之前一般要停顿,二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层意”判断之间的停顿,三是了解句子的成分,主谓之间要停顿,长句子动词谓语与宾语之间要停顿。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浙江”的古今异义,古义是江名,即现在的“钱塘江”,在此句中要可以不译;第一句“也”的感叹语气要译出来。

  
点评:本题不难,两句比较浅显,易于翻译。翻译文言句子时,古今异义字词要按古义解释,但人名地名时间名一般不用译,直接引用,比如本题中的“浙江”,虽然是古义,但是地名,不用换成“钱塘江”。

  
小题5: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三个提示,“哪几方面”,指两个以上,“结合本文”,要简述本文相关内容,“说明”,要概括说明。此文是写景的,可从观察的角度去分析,“形”“色”“声”“势”四个方面。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先要翻译好文段,再能分析写作的角度,学生对“哪几个方面”的指向也不太了解,会错以为是本段分哪几个层次。对于写景来说,从哪几个方面,一般是从观察者观察的角度来分的,视觉方面是“形”与“色”,听觉方面是“声”,另有“触觉”(如《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和“感觉”(即观察者内心感受)两个角度。

  
小题6:

  
试题分析:说出“不同”,要各引例,说明不同点。“不同点”,可从“内容”上判断,也可以从“写作方法”上判断。而题干中指的是“写作内容”,那么只从这一方面判断即可。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只要大致读懂两文内容便可知道不同之处。比较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通过比较,学生会了解到同样的内容有不同的写法,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帮助。比较两篇文章,可从多方面比较,内容的比较,方法的比较,语言风格的比较,情感的比较,主题的比较。

2020-06-03 14:44:19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