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复习 -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cuter123的问题

  人文地理复习

  只有其中的某一方面也可以 谢谢各位了

3回答
2016-05-16 16:57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dyd12

  资料学校老师会指导的

2016-05-21 21:08:08
dyd12

  一. 人文地理考试与学习中的基本问题 人文地理内容在文科综合测试中的特点是:(1)试题分数比重越来越大;(2)多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综合在一起考查,关注区域人文特征和区域发展,强调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3)人文地理内容变化大,试题多比较新颖,选材为最新的国内外素材;(4)考查发散思维,答案不惟一性(半开放式题);(5)紧密联系国内外热点问题、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6)文综跨学科切入点多为人文地理内容;(7)都能得点分但得分率不高,人文地理试题考试得分差异不明显;(8)强调态度、价值观和基本文学艺术修养的考查。 学生学习地理的习惯感觉是:“自然地理较难,但规律性强;人文地理理解不难,但内容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内容多。”人文地理复习要注意解决目前的几个问题:教师与学生人文地理基础素养较差;人文地理的经典试题和练习少;人文地理比较空泛;人文地理回答不会结合自然和区域实际。 通过对地理进行学法研究发现,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区域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 人文地理复习方法与策略 根据上述特点,人文地理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构建人文地理知识结构,突出中心主题;结合自然地理,落实在区域上,注意对比分析;适当拓宽知识,形散而神不散;辩证认识,科学表述。 1. 建立人文地理知识结构 从总体来看,人文地理以经济发展为主线,其内容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与影响因素 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布局、聚落形成、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交通建设、通信与商贸联系、文化和旅游发展等。 (2)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①自然资源的类型、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资源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源能源利用与保护问题。 ②环境问题现状、分布、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 ③可持续发展概念、历史发展、原则、模式、案例等。 (3)人口和城市 ①包括人口再生产的特点及分布,人口数量、素质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迁移,人口问题与解决办法。 ②聚落的形成、城市化进程及带来的问题。 (4)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与综合国力 主要包括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域合作与冲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综合国力分析等。 建立人文地理知识结构要把握人文地理基本概念、建立概念群体系。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农业布局、农业结构、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传统工业、技术、交通枢纽、电信通信、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人口素质、城市化、聚落、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国土整治、文化、文化景观、文化传播、旅游活动、政治多极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综合国力、区域、国家、国际组织、经济组织等等。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可以建立人文地理概念群体系。 地理规律主要分为空间变化规律、时间变化规律和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三类。从人文地理规律和原理来看,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变化规律、城市化规律与城市布局原理、生态平衡原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原理、农业布局原理、资源开发与交通建设原理、工业布局原理、文化发展与传播原理、旅游欣赏与旅游资源开发原理、区域合作与竞争关系原理、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原理等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原理对人文地理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从技能和能力要求来看,人文地理内容更重视图表阅读技能、文字材料分析技能、归纳综合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运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2. 归纳人文地理核心主题 2004年全国及地方高考试题主要考过的人文地理中心主题有:乡村城市人口变化、粮食产量人均耕地变化、耕地减少原因、畜牧业发展条件、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位选择(炼铝工业、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工业基地条件分析、陆路交通数据表、铁路沿线环境与土地利用图分析、城市化与人均GDP、文化、宗教、旅游、人类社会演进与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等等。可以说,人文地理的主要因素如人口、资源、交通、技术、经济贸易、工业农业、城市、文化、旅游、环境都有所考查。 根据高考大纲和教材内容,分析过去的高考试题,可以确定人文地理内容的中心主题主要有:通过人文特征进行空间定位问题、从图表中提取人文地理信息、分析区域人文特征、人口问题、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化问题、旅游地理问题、文化景观问题、大型工程问题、资源的跨地区调配、综合国力问题、交通方式与条件分析、商业贸易问题、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现代农业选择、工业布局分析、工业基地与工业带问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综合国力、海洋国土、资源能源条件分析、城市规划与布局、环境问题等等。 结合人文地理中心主题,应重点分析和关注新知识点,分析基本思路和方法,基本观点和结论。在结合区域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主导因素,推导结论。 3. 反思人地关系现状,促进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强调反思和评价能力,要求学生会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分析评价。例如: 围湖造田、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垦荒扩种、破坏湿地、生态退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保护湿地等; 滥采资源能源、占用耕地、兴修大型工程、破坏性旅游、合理开采资源能源、保护耕地、科学建设工程、生态旅游; 人口过快增长、城区发展重工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技术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限制污染工业、重视环保、重视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 可持续发展的判断标志有三个方面:经济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分析经济发展时,例如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要注意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 人文地理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解答有关工业、农业生产问题的关键,工业问题要注意:原料产地、加工厂、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要联系实际思考不同工业部门的布局特点;农业问题要注意: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与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结构类型;注意生产结构的调整及带来的变化。在分析环境问题时,要注意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三大类: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市环境问题、污染条件分析); (2)资源破坏与浪费(土地、生物、水、矿产); (3)生态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 归类分析目前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思路包括分析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 不能运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述是学生答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师要结合经典试题的解题训练,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的逻辑一致性和准确性。在遇到考查发散思维,答案不惟一性的半开放式题时,要注意思维的周密性和多角度回答问题。 5. 人文地理练习 通过人文地理练习整理知识体系也是人文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人文地理案例分析式的精讲精练是非常必要的,选取高考原题和好的模拟试题进行训练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农业、工业、商业、城市等布局的基本原理需要灵活运用,即要求思路完整,分析全面,又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生搬硬套答题。人文地理练习最好提供新的材料和新的情境,注意引导学

2016-05-31 14:49:49
dyd12

  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 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 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 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km/h); 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地球的公转 ①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 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 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 气温的垂直分布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气温的水平分布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世界极端最低出现在南极洲,北半球寒冷中心为西伯利亚地区。 大气的热力作用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②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又称为“温室效应”。 气温与天气 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气压与气温 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反之,气温低,气压高。 风的形成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大致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 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 1月份,亚欧大陆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保留在太平洋上为阿留申低压; 7月份,亚欧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带被切断,保留在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 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分布 东亚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美工异引起,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西南季风,由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引起。 锋面与天气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暖锋过境时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气压系统与天气 气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反气旋控制时,天气晴朗。 气候的形成 ①太阳辐射是导致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 ②下垫面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③大气环流调整着全球的水热再分布。 ④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改变下垫面状况,对气候产生影响。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制与种植方式)。 ②建筑:街道应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 ③交通:公路、铁路的设计,需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 台风的形成与分布 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带来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全球变暖的成因及危害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及毁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升高。 全球变暖:①使极地冰川鬲化,引起海平面上升;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危害 除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外,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物质也是重要原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并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不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影响鱼类生长,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 由低纬海区向高纬海区递减。 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 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m以下变化很小。 海水盐度的分布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低纬海区递减。 大潮与小潮 新月、满月时出现大潮;上弦月、下弦月时出现小潮。 表层洋流的分布 ①南北半球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②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 ③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主要集中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海洋环境问题的形成 ①海洋污染(工业废弃物、核电站冷却水、农业废水和石油渗漏等); ②海洋生态破坏(工程建设、渔业生产及自然环境的变化等)。 海洋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的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城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 地壳物质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地质作用 ①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②分类: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和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把盆地填平)。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两个板块交界处,地壳较活跃,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相撞挤压处,常形成山脉。 ①褶皱(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常成为山岭,有时成谷;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常成为谷地,有时成山)。 ②断层(a.地垒: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b.地堑:相对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地质构造与生产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调蓄作用。 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所作的连续运动的过程,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莲(水湿

2016-05-21 13:47:0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